《马说》 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日期:2025-04-23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马说》(原文略)

    【乙】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日月,伏光景 , 感震电,神变化,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①《龙说》是同《马说》同一时期的作品。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穷,尽,到达。玄,幽远。③伏光景:伏,遮蔽,隐藏。景,同“影”。④汩:作动词,淹没。

    (1)、根据【乙】文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字词解释

    弗灵于龙也

    同义迁移

    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日月,伏光景

    参考成语

    西山

    下土

    词类活用

    丈夫之也  名词作动词, 行冠礼

    不可欤

    查阅字典

    A.信用, 守信用B.随意, 任凭C.的确, 确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其”在这里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也”是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的人的嘲讽之情。

    ①云灵怪矣哉!②既曰龙,云从之。(二选一)

    (4)、甲乙两文对比阅读后,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篇目

    描写对象

    对象特点

    象征形象

    思想情感

    《马说》

    千里马

    能一日千里, 但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露。

    被埋没的人才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龙说》

    选贤举能的明君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 , 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 , 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 , 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人名。②万乘之主:拥有一万辆车的大国君主。③布衣之士:平民百姓。④骜爵禄:看轻功名利禄。⑤靡:很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执策而之        临:

            然:        
    天下之        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3)、结合【甲】文,简要分析“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4)、阅读【甲】【乙】两文,分析两文中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他,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白:“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韩愈传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以千里
    才美不外
    执策而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但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荣悴不/寒暑 C、后虽贵/鸣之而不能其意 D、而颇诱厉后进/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
    (4)、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请你谈谈韩愈是下面的哪一种。结合【甲】【乙】文与链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A难遇伯乐的千里马, B.善识千里马的伯乐 C. 两者皆是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也。

    (王令《马说》)

    【注】①班班:强壮。②自失:自觉有过失。③间:区别。④殆:只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之不以其道 策:

    诸市人  语:

    ④吾而未言 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3)、【甲】文在结尾处得出了“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4)、【甲】【乙】两文都采用相同的手法,各自说明不同的道理,请你结合【乙】文分析。
  • 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马说》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佚(yì):同“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席:越前而登席。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求其能千里也         安:

    是以舜无佚民        是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3)、【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4)、【甲】文运用了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运用手法进行推理,推断出东野毕驾驭的马会逃跑的结论,告诉我们的道理。
  • 6. 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 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消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拥: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之不以其道( ) 

    真无马邪( )

    古之君人( ) 

    千金求千里马者(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 B、中峨冠多髯者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 7.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①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救”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也(《虽有嘉肴》) D、可乎 真不知马也(《马说》)
    (2)、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B、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C、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D、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 8. 阅读

    [甲]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 , 愈再拜:

    天池之滨,大江之濆 , 曰有怪物 , 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举手、投足之也。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其哀之,命;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应科目:即参加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以取得授官资格。韩愈进士及第后,曾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接连败北,此文便写于这一时期。 ②月、日:某月某日。 ③濆(fén):水边。④常鳞凡介:普通的水族。 ⑤匹俦(chóu):同类。 ⑥獱(biān):水獭。 ⑦庸讵(jù):怎么,难道。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方 法

    示例与义项

    释 义

    课内迁移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十二章》)

    曰有怪物( )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物也( )

    成语关联法

    同病相

    “阁下其亦察之”中“怜”的意思解释为( )

    查阅字典法

    字典中“聊”的义项为:①依赖、寄托;②暂且、姑且;③恐惧的样子。

    你认为“试仰首一鸣号焉”的“聊”意思为( )(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愈 今 者 实 有 类 于 是 是 以 忘 其 疏 愚 之 罪 而 有 是 说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②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4)、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加点虚词及句式,说说下面语句中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其哀之,命;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