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日期:2025-04-23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原文略)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

    【注】①庸之:归功于老师。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舂容”,即一舂(击)一容,即撞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也   旨: 

    ②教然后知  困:

    其久也  及:

    ④此进学之道也  皆: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善 学 者 师 逸 而 功 倍 又 从 而 庸 之。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请分析两文在论述的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救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具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 舍问,其奚①决②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③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④,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盂涂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矣:怎么。②决:解决。③就有道而正: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④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⑤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虽有至道         不知其也        学半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疑/无从书以观 B、非问无以广识/居天下之广 C、问,其奚决焉/同生皆披绮绣 D、问而明辨之也/时度势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理 明 矣 而 或 不 达 于 事 识 其 大 矣 而 或 不 知 其 细

    (5)、根据【甲】  【乙】两篇选文,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广:  【甲】【乙】两文都是围绕学习展开论述的,但两文侧重内容不同:

    小东:你说得对,两文侧重内容不同,我还发现【甲】【乙】两文都使用了①的论证方法,【乙】文哪一句印证了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 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思,特以强服之耳。

    【注】①卫鞅:姓姬战国时期卫国人,因秦国曾封他于商,史书上称他为商鞅。②黥(qíng)劓(yì):古代刑罚名。黥,墨刑。则,割其鼻。③刻深:(刑罚)严酷苛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大道之也( )  选贤能()  盗窃乱贼而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谓大同                                 鱼之乐也 B、天下公                                不足外人道也 C、于商                                虽有千里 D、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期 年 之 后 道 不 拾 遗 民 不 妄 取 兵 革 大 强

    (5)、商鞅治秦,是否已经实现了【甲】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为什么? 
  • 4. 古诗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数年之后,都城坊曲 , 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乏:缺乏。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能         辄下马僚佐共观之 B、都城坊曲,渐旧制       行数十步 C、召田主劳酒食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D、则集众之                   归来倚自叹息
    (2)、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B、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C、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D、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3)、乙文中的哪些情况与甲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选贤

    不独其亲

    男有 , 女有归

    (2)、翻译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诸侯独知爱其/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 B、以仁者非之/鱼之乐也 C、父子相爱慈孝/入无法家拂士 D、人与人相爱则不相/盗窃乱而不作
    (4)、请用“/”标明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5)、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理想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 6.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女有        
    ②以养人  。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 7.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 说:②有一人徙 之: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 8.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仿佛若有光 
    ②货其弃于地也

    外户而不闭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 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6)、《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