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日期:2025-04-23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游西山记》余自京师南行,至西山。山势蜿蜒,草木蓊郁。忽见一泉自石隙出,泠泠作响。循声而往,得一小潭,方圆数丈,水清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北有古松一株,根盘石上,枝叶如盖。松下置石桌,可弈可饮。余与友人对坐举杯邀月谈笑竟夕及归,月色满衣,松影在地,恍若仙境。

    (节选自李流芳《游西山记》)

    【注】①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此处指北京。②西山:北京西郊山脉的总称。③泠泠:形容水声清脆。④弈:下棋。⑤竟夕:整夜。⑥恍若:仿佛。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清冽:寒冷 B、佁然不动    佁然:呆滞的样子 C、悄怆幽邃    幽邃:深邃 D、草木蓊郁    蓊郁:茂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友人/对坐举杯/邀月谈笑/竟夕 B、余与友人对坐/举杯邀月/谈笑竟夕 C、余与友人/对坐举杯邀月/谈笑竟夕 D、余与友人对坐举杯/邀月谈笑/竟夕
    (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清冽”写潭水,乙文以“泠泠”描泉声,均突出自然之幽静。 B、甲文借“凄神寒骨”抒孤寂之情,乙文以“恍若仙境”显旷达之怀。 C、甲文通过“斗折蛇行”写溪流曲折,乙文通过“根盘石上”状古松姿态。 D、两文皆运用比喻,如甲文“如鸣珮环”,乙文“枝叶如盖”,增强画面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及归,月色满衣,松影在地,恍若仙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略)

    【乙】子瞻迁于齐安 , 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____。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①齐安:黄州,今湖北黄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移日:连续好几天。④洒然:吃惊的样子。⑤要之:总之。⑥委于臭腐:(吃下的食物)都归于腐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取道(砍伐) B、明灭可(看见) C、于前(陈列) D、而姑焉(寓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给画线句子断句。

    撷 林 卉 拾 涧 实 酌 水 而 饮 之 见 者 以 为 仙 也

    (4)、【甲】【乙】两文分别是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所作,【甲】文“心乐之”,【乙】文“有乐于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文中的“乐”有什么不同。
  • 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深穷其源,观玩久之。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予每至溪上,穀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潭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选自〔明〕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穀(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深丈许 B、深穷其源               欲穷其林 C、斗折蛇行               虎头蛇尾 D、不可知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
    (2)、翻译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

    (3)、下列是小文同学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写到“潭”和“溪”, 溪流汇聚成潭,山涧均是潭的源头。 B、“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看似写鱼儿的快乐,实则写作者的游乐。 C、“明莹不可藏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透露出作者“乐不思蜀”的享乐思想。
    (4)、“潭”是古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两文,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 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领略典籍中的山水之美,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游天台山日记(节选)

    【明】徐霞客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所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所望。……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阀,水从坳中斜下。……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注释】①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游天台山,井写下《游天台山日记》,②甃(zhòu):,③(qiè):满足。④莲舟:作者的仆从。

    材料二: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关于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叠词,如“靡”形容荒草茂盛的样子,“滔滔泪泊”形容水势凶猛. B、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冽”,材料一指的是风很冷,材料二指的是水很清凉. C、材料二中“影”“斗”“蛇”“犬牙”等词都属于词类活用. D、材料一中“以石梵塞其门”和材料二中“以其境过清”,两个“以”意思相同。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珠所望。

    (3)、两文都为古代游记散文,请比较两文的异同,完成下表。

    比较点

    《游天台山日记》

    《小石潭记》

    写景视角

    移步换景:从“①” “②”等词句可知。

    从“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可知。

    景物(水)特点

    天台山的水,由于水和山的不同位置关系,形成了“水碎”“水为门束”“泻处如阈”“为珠帘水”“飞瀑”等不同形态的水,或大或小,或急或缓,形态不一,使作者流连忘返。

    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4)、中国旅游日是每年5月19日,源自《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天台山拟写一则广告词,并说明创意。
    (5)、材料一、二所选文章均是游记中的精品。徐霞客是旅行家,柳宗元是被贬永州的政治家、文学家。结合相关内容,推测两人各自的写作目的。
    (6)、小语看到材料一“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一句,联想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见下方)。请结合诗文,阐释小语会产生这种联想的原因,并概括阅读时进行联想的好处。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八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5. 阅读以下两篇古代游记,完成各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笪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城,为屿,为,为岩。青树翠,崇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乙】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回:“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③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④,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⑦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嵌(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③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④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⑤瀯瀯(yfng ying): 水流回旋。⑥沣、镐、鄂、杜:京都附近的城市或地区。⑦遭:遇合,运气。

    (1)、梳理文本时,有同学对《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个别字词有疑问,请你借助相关策略帮其释义。

    文言词句

    方法策略

    释义

    熙熙然回巧献技

    成语推断法:举国同庆

     

    得之

    关联课内:如鸣珮环,心

    四百

    语境推测法

    过而

    查找字典法:①丑,粗劣。②不文明的,不合理的。③狭小,简略。④见识小。⑤轻视。

    (2)、柳宗元重在写山水景物,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形状各异的“石”。例如:

    【甲】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乙】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①以下是几位同学对乙文写“石”句的翻译,请你选出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小丘上的石头有的像是突然发怒、有的倒下、有的艰难地争着破土而出,形状各异的,多得数不清。

    B.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C.小丘上的石头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竞相破土而起,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大概数都数不清。

    D.小丘上的石头或突出隆起,或艰难地争着破土而出,呈现出各种奇怪的形状,几乎(多得)数不清。

    ②对这两处划线语句,你更喜欢哪一句的描写?请说明理由。

    (3)、钴鉧潭西小丘与小石潭相邻,两次出行让柳宗元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思,请结合文本分析。
    (4)、在探究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柳宗元的两篇游记都带有一个“记”,便提出应该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纳入游记。你同意吗?请结合游记特点以及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B、日剧饮而归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C、全石以为底            不足外人道也 D、其境过清            纸画字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按照发现小潭——小潭水源和潭上景物——潭中游鱼——记录同游者的顺序来写的。 B、甲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溪水的曲折蜿蜒。 C、乙文“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余戏之”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 D、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和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后的记游之作。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4)、甲文第2段写景状物传神,先写日光下的鱼影,再到“(原文)”写鱼之“静”,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之“动”,侧面描写表现出潭水,的特点。
    (5)、游记散文,往往通过对游踪和胜景的描绘寄予情感。结合内容,请比较【甲】【乙】两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之处。
  • 7. 诗文阅读

    【甲】 游江(节选)

    清·郑燮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 , 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①饁(yè)妇: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的妇女。②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 , 啸歌静炎燠

    【注释】①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居于愚溪畔十年。②营营:谋求。③炎燠(yù):天气极热。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断两处)

    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外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文言语句。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盖竹光相射故也。

    (3)、小初感到三处选文情感不同,请你一起按要求揣摩分析。

    选文

    方法提示

    要求

    揣摩分析

    情感推断

    直接描写

    凸显心情

    释义

    心窃之   乐: 

    静坐久   之: 

    品关键词

    体会心情

    释义

    竹数千株   修: 

    访其家    过: 

    环境描写

    烘托心境

    炼句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的意思是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岸势崎岖不平,暗示了作者人生处境之艰,烘托了作者心境。再如: 

    凄清悲怆

    人物描写

    暗示心理

    炼字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句中“静”字用的妙,请你赏析: 

    (4)、小初想把甲文作为本学期所学第三单元的拓展资料补充给同学,请你参考链接资料,结合甲文内容及作者阐述的道理,谈谈是否可行。

    【链接资料】①“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可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道理。

    ②第三单元导语:“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陟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 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

    【注】①陟: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6.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然不动          ②俶尔远逝

    复腾跃         ④余不能记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3)、【甲】【乙】两文都以动物设喻。【甲】文用“”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