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氧气 单元卷
试卷日期:2025-04-18 考试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2. 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试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A、 B、 C、 D、3.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4. 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结构
B、地壳中元素分布图
C、两种反应的关系
D、四个氮原子模型
5. 火折子是一种古代的点火神器。其材料一般用粗糙的土制纸加棉花,卷成紧密的纸卷装入竹筒内,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的亮点,盖上盖子,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折子的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 B、竹筒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 C、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6. 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环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碳、氧循环失衡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碳氧平衡7. 如图装置可用作收集各种气体。若被收集的气体从a口通入,则下列气体可用该装置收集的是①;②;③(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8. “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木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属于氧化物 B、从微观构成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9.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收集、验满、验证氧气性质的装置或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B、
C、
D、
10. 已知反应:CH4+aM=CO2+bH2O,M中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2b B、反应中仅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M是O2 D、每生成44gCO2 , 就有36gH2O生成11. 某化学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 D、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12.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13.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
收集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燃烧匙内放置的红磷过量了
A、A B、B C、C D、D14. 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再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关于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B、交点a处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C、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低15. 某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稳定不变,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
m(H2)/g
4
2.8
_
0.8
m1
m(CO)/g
28
m2
11.2
5.6
5.6
m(CH3OH)/g
0
_
m3
_
18.4
m(H2O)/g
0
_
_
m4
_
A、压强稳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应 B、表中的数据:m1<m2<m3 C、20min时,容器中有30%的CO发生反应 D、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质量比变小16. 用作漂白剂的过二硫酸钾()在高于100℃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的硫元素显+7价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生成物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固体中的硫元素质量不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
17. 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盖上塑料盖,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气(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而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
②蜡烛没有点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
18. 小乐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能使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按序填写序号,可重复选用)。①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19. 某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化学式NaHCO3),小科为了测定小苏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以下实验:称取1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测出锥形瓶和样品的总质量,如图甲,向锥形瓶中分三次加入50g稀盐酸溶液,并测出每次充分反应后的总质量,如图乙-丁。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杂质不参与反应,忽略反应过程中水的蒸发和CO2在水中的溶解)。请完成下列各题:(1)、锥形瓶内充分反应的判断依据是。(2)、丁图中电子秤上的读数为:。(3)、求样品中NaHCO3的质量g。(4)、求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20. 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性质研究。(1)燃烧器微热后,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下列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填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说明红磷与白磷性质相似
C.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挤压滴管,将足量稀盐酸滴入球形玻璃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A,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3)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21. 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22. 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如图是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反应的NH3和O2的分子个数比是 。
(2)左边第一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
A.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
C.在该反应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3. 如图所示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据图回答:(1)、在实验一中,将两个密封瓶放置在相同环境中一昼夜后,同时放入燃烧着的火柴,发现甲瓶立即熄火,乙瓶能燃烧一段时间,这说明。(2)、在实验二中,密封装置放置在暗处一昼夜后,通过导管向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中挤压袋中气体,发现的现象,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3)、在实验三中,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发现乙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高于甲瓶,这说明。三、实验探究题(共7题,共48分)
-
24. 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图甲)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图乙(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的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对比分析下面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2)乙实验操作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把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乙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位置的刻度数据。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乙实验中,注射器活塞最后将停止在约mL刻度处。
(4)对照甲实验,你认为乙实验有何优点?(回答一点即可)。
25. 学习的分解反应后,小马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 , 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编号
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0.5
58
实验3
5
0.5
49
实验4
5
0.5
154
请据此分析: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选填“有”或“无”)催化作用。(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26. 为了探究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本实验中,选用的种子为什么要消毒?。(2)、将上述装置放在适温条件下,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7. 小科通过以下实验验证外界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器材】吸管、菠菜、注射器、烧杯、LED灯(冷光源)、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用吸管在长势良好且一致的菠菜叶片上打孔(如图甲),取30个叶圆片;
②将叶圆片置于注射器中,吸取30毫升水,用手堵住注射器小孔,拉动活塞,反复8次,使叶圆片内气体逸出;
③将叶圆片取出放入含有CO2释放剂的烧杯中,叶圆片沉于底部:
④把LED灯放置在离烧杯10厘米处照射(如图乙),10分钟后统计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量,重复三次实验取平均值。
⑤改变LED灯与烧杯的距离为15厘米、20厘米,重复上述实验。
烧杯
叶圆片/片
烧杯离光源距离/厘米
温度/摄氏度
浮起的叶圆片平均数/片
甲
10
10.0
25
6.55
丙
10
20.0
25
2.95
【原理解释】原来沉在水底的叶圆片,因为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附着在叶圆片上,使叶圆片受到的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叶圆片的重力,叶圆片上浮。
(1)、实验中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2)、小科是通过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3)、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4)、实验前需不需要对菠菜进行暗处理并说明理由。28. 小科同学准备在实验室里制取一定量的氧气,用于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制取气体,根据要求回答:【药品】①氯酸钾,②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④二氧化锰,⑤稀盐酸,⑥大理石
【装置】
(1)、 写出图①中仪器A的名称。(2)、小科直接利用上图中①、③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为上述中的(填序号)。(3)、下列关于制取并收集氧气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A、装置①点燃酒精灯后,需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目的是预热 B、若用装置③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是否集满,则需把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不能选择装置④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D、选择①、⑤装置组合制取和收集氧气, 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b→c→…(4)、小科收集了一瓶氧气后,准备完成细铁丝燃烧实验,如图⑥和⑦。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接下去的操作是等到火柴(填“燃得最旺”或“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29. 为了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小嘉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①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某种植物,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
②将五组植物分别放置在温度为20℃、25℃、30℃、35℃、40℃的环境中,其他环境条件相
同且适宜;
③用仪器分别测定每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
【结果】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戊组
温度
20℃
25℃
30℃
35℃
40℃
CO2吸收量相对值
18.2
20.3
23.6
18.9
-1.3
(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3)、戊组实验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原因是。30.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科查阅到以下材料。据此回答问题。(1)、波义耳实验中,金属灰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2)、受上述研究启发,小科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图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其化学方程式为 。(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填字母)。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结论一旦得出就不会改变
四、综合题(共3题,共16分)
-
31. 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2)、计算原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