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试卷日期:2025-03-25 考试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
1. 阅读以下文段,根据要求回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燕子①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到了秋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②nì 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节气彰显着中国人的民俗风尚与精神气质,节气蕴藏着古老的智慧和磅③bó 的力量,令人( )。我们要不断观察节气变化,感受传统文化,做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者和传承者,让其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① ② ③
(2)、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瞠目结舌 B、叹为观止2. 古诗文名句填空。情 感
诗 文
出 处
思念
通过夸张的手法,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的内心独白是① , ②。
《诗经·郑风·子衿》
悲愤
诗中“微君之故,③?”让人充分感受到劳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恨。
《诗经·邶风·式微》
宽慰
诗人以“④ , 儿女共沾巾。”两句点明“送 ”的主题,在劝勉、朋友的同时,也吐露自己的情怀。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困顿
诗人借用典故暗喻自己有做一番事业的愿望,担心没有人引荐的诗句是⑤ , 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凄凉
因自然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
⑦。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向往
武陵人在桃花源看到了“⑧ , 并怡然自乐”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桃花源记》
正如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品读文学经典,欣赏古诗词文,亦是读生活、读人生。今日的我们依然能从诗中品到古人的人生百味,感受他们的诗意人生。
3. 联系语境填空。小诗:所谓文学经典,如曹丕所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小意,你知道“经”和“典”的汉字演变过程吗?
小意:那当然,我特意查阅了资料,“经”原作“坙”(图一),好像织布机上排列着的纵线,后引申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一个名词,如“四书五经”中的“经”;也可以引申为从事、治理,是一个(1)(词性),如“经纬天下”中的“经”。按照这样的方式,你能推断出“典”的演变过程吗?
小诗:图二告诉我们,“典”的样子像(2) , 本义是重要的(3) , 后来引申为准则、制度等含义,如“经典”“(4)”等词语。
小意:是啊,原来文学经典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呢!
4. 读完《经典常谈》,小语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他补全篇目。经典
“谈”经典
①《》
相传系周文王所作,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含卦和爻,《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
②《》
为西汉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③《》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5. 你的同学小王打算考试后去看网络小说放松一下,他觉得读《经典常谈》没意思。你将如何说服他去读《经典常谈》呢?(可以结合内容、意义展开)二、文学性作品阅读(14分)
-
6. 鼓 神
王 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呼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锣鼓声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儿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 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凄惶悲哀,孤身孑孓①。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② , 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扔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③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楂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地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般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般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④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上天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精神却是跪着的。但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顶天立地!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⑤;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露珠里的芬芳-当代精短散文选萃》,有改动)
〔注释〕①孑(jié)孑:孤单。②邋遢(lāta):不整洁、不利落。③槌(chuí):敲打用的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④杵(chǔ):用长形的东西戳。⑤罡(gāng)声:强烈的声音。
(1)、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1)(2)(3)
(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细读本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加以品析。文本特点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用词精妙
平中见奇
〔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1)
(从加点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句式整齐
反复咏叹
〔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2) 从〔B〕〔C〕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答。
我选择句,
极尽铺陈
着力渲染
〔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3)、其貌不扬的张伯竟是身怀绝技的“鼓神”,这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可是当你细读文章,便会发现本文在写张伯震慑人心的表演前已经做了多处铺垫。请指出其中两处,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结合文本,探究这段话的内涵。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1分)
-
7. 以“诗 ”迎新,读懂“ 中国式浪漫 ”
【材料一】
①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从温柔敦厚的诗意和向史而新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
②《典籍里的中国》 发挥节目化文本艺术为视听享受的表达张力,带领观众回到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一举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次文化探源的旅程:诗意不在远方,它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材料二】
①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典籍的内容是抽象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力求使自己沉浸其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繁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无暇去将自己沉浸在典籍的海洋。
②内容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类节目频频成为爆款的利器。纵观近期几档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各代表性节目主创均在主题内容层面上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
③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将戏剧、影视及访谈的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尚书》《论语》等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生动易懂,实现了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对话。
【材料三】
①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是面向未来的开启。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打造穿越历史时空的观感。前沿科技对舞美技术的加持,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引发共鸣,这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传统、尊重观众,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深挖传统精髓,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了出来。同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准找到能让古代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类节目成为爆款的一大利器是把传统与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相结合,并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B、《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新媒体独特的语境进行传播、转化,让更多人爱上典籍。 C、读者在阅读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抽象思维,使自己沉浸其中,读懂传统典籍。 D、田沁鑫院长认为《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是使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了精神上的共振。(2)、《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后,第二季豆瓣开分 9.0。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如此特别的“ 中国式浪漫 ”暖到了。以下是网友们的评论。请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题目。小番茄~~: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看典籍,听诗经中的浪漫故事,满足了。
今天 19:45 来自 note9
↖转发 1 ☺点赞 6 ✎评论 5
小肥猫:听说《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太棒了!我最喜欢这个节目了。
今天 20:13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2 ☺点赞 8 ✎评论 6
我是一朵云:看了一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这个学期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把《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不知道合适不?
24 分钟前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点赞 1 ✎评论 2
小番茄~~: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看典籍,听诗经中的浪漫故事,满足了。
今天 19:45 来自 note9
↖转发 1 ☺点赞 6 ✎评论 5
小肥猫:听说《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太棒了!我最喜欢这个节目了。
今天 20:13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2 ☺点赞 8 ✎评论 6
我是一朵云:看了一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这个学期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把《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不知道合适不?
24 分钟前 来自 iPhone 客户端
↖转发 ☺点赞 1 ✎评论 2
(1)《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网友“小肥猫 ”很喜欢这个节目。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这个节目受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
(2)针对网友“我是一朵云”的犹豫,网友“月亮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结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主题和材料中涉及的该节目特点,帮助“月亮船 ”补全推荐的理由。
月亮船:我觉得可以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 因为
5 分钟前 来自华为 Mate4
↖转发 ☺点赞 ✎评论
四、古诗文阅读。(13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船。
材料二:
石涧记
唐•柳宗元
石渠之事①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①石渠之事:指发现并游览石渠一事。②限阃(kǔn)奥: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③揭跣:提起衣服光脚。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材料三: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释义•晓其意】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
石渠之事既穷
字典查阅法:①完毕;②全部;③已经;④不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A
(填序号)
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文言积累法: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B
民又桥焉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C
达于两涯
成语勾连法:根据成语“学海无涯”推测
D
(2)、【诵读•划句读】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涧 之 可 穷 者 皆 出 石 城 村 东 南 其 间 可 乐 者 数 焉
(3)、【解惑•赏技巧】请你根据示例,为材料三《小石潭记》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这个景点命名,并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提示:可从景物的特点、游览感受、取名效果等角度分析)示例:我为这个景点命名为“闻声寻潭”,理由是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描写了作者隔着篁竹听到了潭水发出的美玉碰撞般的声音。命名为“闻声寻潭”,可以激发游客因听到动听悦耳的水声而急切地想要循声探潭的心情,达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效果。
(4)、【探究•悟其情】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柳宗元在诗文中流露的情感,可以用“不怨而怨”(表面上看没有怨恨之情,而实际上句句透露出怨情)来评价,请你结合诗文内容分析。五、作文(40+3分)
-
9. 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