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3.2 物态变化 同步训练

试卷日期:2025-04-03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
  • 2. 《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 3.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 ℃的固态水银变成0 ℃的液态水银 B、冰变成水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 4. 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雾是汽化现象 B、露是液化现象 C、霜是升华现象 D、雪是液化现象
  • 5. 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雨笼山峦 B、雾绕群峰 C、霜打枝头 D、冰封谷底
  • 6. 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 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 7. 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 8.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 9. 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 10. 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 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 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 11. 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 12.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 13. 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 14.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

    A、稍后沸腾 B、同时沸腾 C、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不会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 15.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
  • 16.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 17. 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 18.  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漂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 19.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

  • 20. 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

    雾 露 霜 雪

    (1)、“缥缈的雾”是现象;
    (2)、“晶莹的露”是现象;
    (3)、“凝重的霜”是现象;
    (4)、“消融的雪”是现象。
  • 21. 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若该晶体物质某一时刻的温度t<tA,该晶体物质处于Ⅰ区域,是(选填“固”“液”或“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Ⅰ区域状态时,该晶体物质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 22. 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

    (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 23. 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填状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 ,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4. 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 25. 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

    (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 26.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27. 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填“正确”或“不正确”)。
  • 28. 为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实验前电子秤示数相等,实验结束时各电子秤示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2)、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填序号)

    电子秤的示数。

    (3)、本实验还能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请根据实验现象补全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 , 水蒸发越快。
  • 29. 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

    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