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义乌市稠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独立作业试卷

试卷日期:2025-04-01 考试类型:月考试卷

一、风骨,是民族正义凛然的表征,是不卑不亢的刻度。它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也回荡在文学诗篇里,定格于字里行间,映照着时代精神。学校开展“阅读·风骨”系列探究活动,小稠同学在学习了本学期1-2单元后,对老师课堂上提到的“西南联大”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主动搜集资料、整理笔记,并邀请你一起参与他的探索之旅。(10分)

  • 1. 史笔淬“风骨”,烽火铸丹心

    小稠:西南联大,是战火中弦歌不辍的学府,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高地。翻阅着一张张泛黄的史料,我看到了一代代学者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学术,如何在硝烟里铸就风骨。和我一起走进那段烽火岁月吧!

    沧桑砥砺

    历史实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原设北平,南开大学原设天津。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迨京沪失守,①yáo__言四起,临时大学又奉命向西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节选自《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删改) 

    名人实述

    每当我回想起学生时代,我就会被西南联大优良坚韧____A rèn   B rěn的学风所感动,我对物理学的品味大部分是在这所大学里的学习时间里形成的。

    (节选自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有删改)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到昆明租了一间民房。环境恶劣、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王力夫妇居之久了,安之若素。他还特意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闲招白云鹤千里,【甲】____ 。”他进门时,总爱念一遍字迹斑斑的对联,还仿京剧念白道一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副对联也是当年联大教授__②chún朴艰苦生活的缩影!

    (节选自《西南联大教授对联撷珍》,有删改)

    图像实录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为纾解生活困难,自谋生计,挂牌摆摊,刻章治印,贴补家用,留下了“文字是我斗争的武器,刻章刀是我挣钱养家的工具”的铮铮之语。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1)、【完善资料】查找资料时,发现有些字词有缺漏之处,请补充完整。

          ②

    (2)、小稠对个别字的读音不明,请帮忙判断(     )
    A、rèn B、rěn
    (3)、【甲】处对联缺失,请你从下列下联中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一炉香黄庭静读 B、香一炉静读黄庭 C、黄庭静读一炉香 D、静读黄庭香一炉
    (4)、【活动思考】活动开展中,小州对西南联大产生了兴趣,查阅很多书籍,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小州:《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闻一多先生篆刻的“  ”(国)字缺口向东,是为什么呀?

    小稠:我找到闻一多先生“国”字留缺口的答案了,“国”原作“或”,由表示人口的“口”、表示疆土的“一”和表示军队的“戈”组成,意为军队保护城邦,后面才加上了表示范围的“口”,指都城、国家等区域。

    小州:不仅是国家一个意思,我还查到了“国”有国防之意

    小稠:是的,所以先生在当时篆刻“国”字缺口向东是有深意的。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州:我懂了,缺口的篆刻是因为⑴ , 同时也体现闻一多先生⑵。(情感或愿望)

二、文脉溯”风骨“,诗文证精魂(20分)

  • 2. 小稠:在文学的长河里,流淌着数不尽的温情与风骨,每掬一口,便使心灵变得丰盈。

    笔墨铿锵

    风骨

    诗句

    理解

    隐逸风骨

    独坐幽篁里,①____。

    王维以自然为镜,展现文人孤高清逸的隐士风骨。独坐非寂寞,琴啸非喧哗,而是以天地为知己的精神超脱。

    家国风骨

    ②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何人不起”以反问强化情感的普遍性,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民族家国的集体记忆。

    ③____④____

    花木兰远征疆场、行军迅速的英勇壮举。不仅仅是出于孝道,更体现了忠诚报国的责任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⑤____

    ⑧____在战乱背景下展现将士“舍小我为大义”的隐忍担当。无纸笔的窘迫与报平安的急切,道尽家国情怀的撕裂与坚守。

    ⑥____风骨

    杨花榆荚无才思,⑦____

    韩愈借物抒怀,以“无才思”自嘲反讽,实则讴歌平凡生命的倔强绽放。杨花榆荚虽无桃李之艳,却以漫天飞舞的姿态诠释生命的诗意。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补充诗句。
    (2)、第三、四句通过“山脚尽”与“溪水出”的对比,突出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阐述。
    (3)、小稠梳理完毕后,觉得“溪水”和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等人)都有契合之处,请结合人物事迹与诗句说明理由。
  • 3. 下面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骆驼祥子》和《钢铁怎样炼成的》的风骨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灰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着更黑了;红色渐渐的与灰色融调起来,有的地方成为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别的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又待了一会儿,红中透出明亮的金黄来,各种颜色都露出些光;

    《骆驼祥子》第三章节选(节选)

    暴风雪咆哮不止,猖狂了一夜。车站上那间破房子根本存不住热气,虽然通宵生着火,大家还是从里到外都冻透了。

    第二天清晨上工,雪深得使人迈不开步,而树梢上却挂着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柯察金的小队在清除自己地段上的积雪。直到这时保尔才体会到,严寒造成的痛苦是多么难以忍受。奥库涅夫那件旧上衣一点也不保暖,脚上那只旧套鞋老往里灌雪,好几次掉在雪里找不到。另一只脚上的靴子也随时有掉底的危险。由于睡在水泥地上,他脖子上长了两个大痈疮。托卡列夫把自己的毛巾送给他做了围巾。

    瘦骨嶙峋的保尔两眼熬得通红,他猛烈地挥动大木锨铲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1)、祥子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保尔也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请你连一连。

    《骆驼祥子》

    《钢铁怎样炼成的》

    A第一次死里逃生      ①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

    B第二次死里逃生      ②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

    C第三次死里逃生      ③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部受伤并感染斑疹伤寒

    D第四次死里逃生      ④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寒的保尔

    (2)、两篇选文都用了环境描写,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A《骆驼祥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世路炼“风骨”,人生映华章(14分)

  • 4. 小稠:历史资料中的西南联大,令人敬仰;在亲历者的笔下,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沧桑砥砺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①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②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③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移栽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⑤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⑥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展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⑦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A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⑧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毯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B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跟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⑨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二种,“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⑩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①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②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摘编自《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1)、请帮助小稠补充以下思维导图,使其更加完整。

    (2)、汪曾祺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文章中有A、B两处细节描写,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析,说明它体现西南联大师生怎样的风骨精神。

    我选 

    (3)、在文章中,汪曾祺用较长的篇幅描写校园生活,却特意引用校歌。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黄河颂》中,黄河奔腾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你认为汪曾祺结尾的“水流云在”是否与这种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无弦歌颂“风骨”,金石铭薪传(13分)

  • 5. 小稠读《西南联大碑文》注意到南渡一词,提问了历史老师,历史老师讲解了南渡的知识,并提示他我们这块土地上也有很多文人参与其中,颇具风骨精神。

    课间小稠和小州正在整理这些资料。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

    材料一:

    梅执礼,字和胜。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京都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 , 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执礼犹为之请,俄遣还,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高宗即位,诏赠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议者以为薄,复加资政殿学士。

    (选编《宋史•梅执礼传》)

    ①阙:宫殿。②相与:一同。③艺极:极限。④枭:悬挂

    (1)、收集的资料有一句断句不明,请帮小稠断一下。

    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

    (2)、课间小稠和小州正在整理文言文资料。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

    小稠:小州,文言文的表述真难懂啊!你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理解呢?

    小州:解决难懂的字词,有些也可以结合课内,例如“忆往昔峥嵘”中的“忆”,我们在《木兰诗》中学过,它可以解释为“①”,没有原义也可以尝试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解决,例如我们学“著我旧时裳”的“著”读音是“②”让人联想到它是“穿着”的意思。

    小稠:你真棒!按照这个方法我注意到“用事者沮(zǔ)之”也可以用这个读音联想法,我猜到了,这个字的意思应该是“③”。

    小州:是的呀,平时我们不妨试试借助工具书查找字词意思,如“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的“困”在字典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解释:A.拘束  B.疲乏   C.穷困,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④

    小州:对了,我补充一点,掌握完基本字词,翻译文言文这句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注释、上下文语境和特殊句式进行猜读。例如“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就可以翻译为:⑤2分。

    小稠:你的方法太好了,帮助我很快就理解了这则短文的内容。那让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吧,看一看用词的奥秘。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意蕴丰富,我觉得“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的“哉”是⑥语气,通过它我们能够感悟到⑦

    小州:是的呀,风骨精神跃然纸上,我刚才也在梳理词频,发现有三处文字用了“皆”字,如“太子皆出避”“臣民皆愿致死”“士庶皆陨涕愤叹”,我认为这些“皆”字可以删去。

    小稠:不能删去这些“皆”字,例如第三处的“士庶皆陨涕愤叹”,⑧

    小州:听了你说的,我明白了,凡是不能从一面来去刻画人物的形象。

    小稠:读了这些资料,我真是太有收获了。

五、妙笔证“风骨”,字字见精神(43分)

  • 6. 国家危难之际,西南联大的师生播下的是不屈的精神,最终收获的是国家的复兴和知识的传承。梅执礼“播种”的是忠诚与民族气节,他最终收获的是后人的敬仰与历史的铭记……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场“播种”的旅程。你种下什么,未来就收获什么。

    仔细阅读以上文字,你产生了什么联想,写一篇记叙文。你可以讲述他人“播种”的故事,也可以记录自己“播种”的经历,注重细节,写出情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