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试卷
试卷日期:2025-03-18 考试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以往三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智能革命是一场“三维一体”的革命——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和“人”这“一体”。智能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产业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智能革命更是人类自身的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与此“三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带来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人类不可避免地“涉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主导的“新世界”。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如生化电子人将智能感应器植入人体内,取代人的某些器官,甚至与人的神经系统进行连接;智能眼镜通过全息影像、扩增实境、语音与手势识别成为“人工智能眼”,能够替代人类眼睛的某些基本功能;“智能假肢”等也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被更广泛地应用。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根据现有信息对人类进行大量重复而同类型的“个性化推荐”,切断了人类对新鲜、陌生与异质世界的接口,对人类思想、认知与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人类的意识尚属于“待解之谜”,“机器意识”一度被视为科学幻想,然而从功能上考察,机器完全可以以一种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并且创造出相应的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事实上,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已经出现了某种广义的、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机器意识”,这种或这类更适合人工智能的机器间的语言或“机器思想”,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
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将革新“人的智能”、带来“智能的人”,并将革新“物的智能”、带来“智能的物”。“智能革命”将引发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带来全新的社会秩序。它具有“三个不”的特征: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
“趋势不可逆”与“后果不可逆”:由于人类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智能革命的发生存在必然性,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停止,能做的只是决定如何发展。智能革命是一种多维度、不可逆的革命,它将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复合维度的后果。由于智能革命对“人”本身的深度介入,智能革命过后的“人”甚至将不同于革命之前的“人”。智能革命具有突出的“后果不可逆”特征,“人类深度科技化”即是其“不可逆”的结果。
“技术不可测”与“未来不可测”:当前革命中,智能技术进入了新的集成阶段: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互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集成不是多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突变”“涌现”的智能体,从而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技术专家忙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此次革命的风险尚未在技术研究领域彰显;而哲学家则由于缺乏实证的证据和对此类技术本身的认知隔阂而无法切入技术体系内部——这体现了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未来之所以“不可测”,主要原因在于“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
“主客不可分”与“人机不可分”: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直接后果是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应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如“主客二分”“身心二元”“人机分离”等在“现代性”框架里的“历史经验”纷纷失效——无论是作为现象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规则的制定,都要求着某种“不可分”:“智能的人”和“智能的物”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我们并非外在于智能革命,而是内在于其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超前地提出了适用于今天这场革命的命题“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智能革命的未来里,“主体”与“实体”可能并不可分。
由于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的前述特征,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主动迎接“深度科技化”。作为“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和结果承担者,我们不仅是观众,还是表演者,与新智能体共舞——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为其所改变。我们需要拥抱,而不是打砸人工智能这一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既然“未来不可测”,那么无需预测——我们只需把它创造出来。
(摘编自郭喨《人工智能革命与人类命运》)
材料二:
这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成为现实。最近已有猴子学会如何通过植入猴脑的电极控制远程的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能够仅依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和操作计算机。如果你想的话,也能够带上电子“读心”头盔在家里遥控电子设备,这种头盔并不需要把电极植入大脑,而是读取头皮所发出的电子信号。这种头盔在网络上就能买到,只要400美元。
人工智能近年的突飞猛进不断敲打着人类的神经,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指日可待。人类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才能追赶上机器进化的步伐。当人类通过脑电就可以和机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人类的语言将消失。语言的消失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消失,于是,那个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
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圣经》《论语》或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仍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我。这些经典的创作者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于是我们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们。在现代剧场里,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和奥赛罗可能穿着牛仔裤和T恤,甚至还有脸谱网账号,但他们的情感冲突却和原剧并无不同。
然而,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道路就在眼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是人类自身的一场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并带来人类的根本性变革。 B、“人类深度科技化”表现在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正在被“机器意识”替代。 C、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具有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的特征,“人”与“物”的智能都将被革新,成为“人”“物”不分的新智能体。 D、人类既是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也是其结果的承担者;既是新智能体的观众,也是与新智能体共舞的表演者;既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正在替人类进行认知和做出判断,这很有可能导致人类主体性的削弱乃至丧失。 B、“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智能革命做了预测。 C、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满足我们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 D、人工智能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从而终结智人的历史,开启一个全新的阶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智能革命”没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属于“待解之谜” B、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出现某种“机器意识” C、人类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 D、技术集成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4)、综合材料内容,说说智能革命为什么让人类的未来变得不可预测?(5)、关于智能革命对人类本身的改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其推导过程分别是怎样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霜之味 钱红莉
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伶俜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于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星空下,让它们承接霜气。
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白天阳光晒着它们,夜里星星看着它们,如是七八日,萝卜丝卷缩至一线,吾乡称之为“萝卜菇子”。久经阳光曝晒与夜霜沉浸的萝卜菇子,清香扑鼻,气味带着复调,一层蓬勃的阳光气息裹挟一层冷冷的霜气,夹心的那一点点甜,是点睛的一笔。这些珍贵的萝卜菇子,是要待凛冬大雪封门时才拿来吃的。纵然不放一点肉同烹,却也滋味殊绝,一直难忘。
城里很少见霜了。清晨五六点的光景,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枯草上偶见霜迹,晨曦橘黄中,有着钻石一样的光芒,凛凛冽冽,直叫人背几句庾信的《枯树赋》。
霜的气质里,有古气,也有坎坷气,似不太近人,城市如此扰攘喧嚣,它怎么肯来光顾?
还是小时候,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葱葱了,宽大的叶片青里透紫——当别家纷纷采收,我妈总是不急,说不慌,等它们多打几天霜,更好吃些。
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捻一点品尝,微苦。老人见我眉头微皱,轻声说,再等一星期,等多打些霜,再腌就甜了。为了不让她失望,还是称了半斤。我们在悄悄谈论霜,犹如交流一种古老的密语。
天下蔬菜,无论块根类,抑或绿叶类,何以一经了霜,口感骤然鲜甜了呢?
还是故乡。也是寒凉的季节,总是睡不够,凌晨一梦惊坐起,脸也不及洗,晨曦中狼狈地往学校奔。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胖胖壮壮的,俨然裹了一层棉絮。步子迈得急迫,不小心踏上去,哧溜一声滑老远。
田畈里寒霜一片——收割后的稻桩,披霜伫立久之,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田埂上的大片芒花,在霜的包裹下,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荞麦禾子堆在不远处的菜地旁,红秆黄叶在霜的洗礼下,愈发傲骨铮铮起来。巴根草渐萎渐枯,浸了几夜寒霜,直追雁来红的气质。世间的一切,微茫起来,除了青山隐隐,余外均是梦境一般虚无。只是,当时正着急赶路的少年,觉知不到。
母校坐落于山巅,为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
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如若歌声的余音,也像唐诗的韵脚。可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了生气,亘古不语的大自然一霎时活泛起来了。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
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
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在深秋里一样美得奇崛。霜一样白的树干上,逐渐地生出裂隙,宛如一双双黑色的眼,骨碌碌望向你。俄罗斯画家列维坦长于绘白桦林——他的画永远充满霜意,白桦林下不时站着一匹孤独的小毛驴,它的眼里,除了初涉世事的孤单,更多的是一派经霜的沧桑。驴这种悲苦的动物,初生便是苍老的。
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
孔子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
所谓吃七分苦,得三分甜,何尝不算圆满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市卖一种来自故乡的小萝卜,唤起“我”对小时候妈妈切萝卜丝扬在青瓦上晾晒的往事的回忆,于是“我”也做起了同样的事情。 B、霜一般出现在寒凉的季节,出现在冷寂的乡村和山野,霜的气质里有古气和坎坷气,在扰攘喧嚣的城市,“我”很少见到霜的踪迹。 C、秋冬季节的故乡,枯草裹着寒霜,田畈寒霜一片,母校带着清霜的气息,少年的“我”觉知不到其中滋味,多年以后才真切地感知。 D、在高寒凛冽的气候里,大兴安岭深秋的山川草木生出萧飒之气,这是一种寂寥但却有着深含不尽的远意的美,“我”为之深深沉醉。(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复调”一词形容萝卜菇子的清香,有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与后文中写母校山上的松涛声时对几首经典乐曲的正面描写形成呼应,写出清霜之味的音乐美。 B、“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寒霜与枯草紧密贴合的状态,并且赋予寒霜深切情感。 C、本文多处写经霜之后蔬菜的鲜甜口感,将清霜之味聚焦于人的味觉感受,然后大量引入诗赋、音乐和绘画作品,浓重的文化色彩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雅俗共赏。 D、作者借由对雾凇景观的工笔细描实现从自然霜气到人生霜意的过渡,不仅巧妙引用张岱《湖心亭看雪》中“上下一白”语句,而且成功借鉴其从自然到人事的行文章法。(3)、文中写故乡田畈和大兴安岭秋色的两段文字非常动人,请选择其中一段进行鉴赏。(4)、“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请问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二: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三:
沈梅冈先生忤相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铦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夫人丐先文恭志公墓,持以为贽,文恭拜受之。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余珍藏之。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选自《陶庵梦忆》卷二)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
读书之A暇B旁攻匠C艺D无斧E锯F以片铁G日夕磨之H遂铦利。(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大部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的统称,出自印度佛教,他们认为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有此四大洲,《西游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B、自如,指动作灵活、思维敏捷,亦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自然,没有拘束和矫揉造作的状态,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 C、先,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上的次序在先,此处用作名词,特指过世的祖先,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大母”和“先妣”用法相同。 D、班班,意为显著、盛大、繁多,该词出自文恭为沈梅冈先生所制箑而作的铭文,文恭在铭文中将梅冈先生与苏武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的称颂赞美之意。(3)、下列对材料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叙述、议论、说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上叠词、双重否定句式等语用技巧和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段,淋漓尽致地写出“报恩塔”之“大”之“工”。 B、材料二写“濮仲谦”多用对比手法,有其相貌和技艺的对比、其经手竹器前后价格对比、其与“数十人”贫富对比、其对“友人”与对“势”“利”的不同态度对比。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通过写器物而写人,在作者笔下,“濮仲谦”与“沈梅冈”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 D、“濮仲谦”与“沈梅冈”身份不同,前者为匠人,其价值要在市场上得到确认,所以材料二多写“价”;“沈梅冈”是读书人,其价值体现在名节追求和文化创造上。(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
②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5)、假设“报恩塔”这一国家工程面向全国招募能工巧匠,“濮仲谦”与“沈梅冈”前往应征,你认为他们能否被任用?为什么?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题青云馆①
杜牧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②强。
四皓③有芝轻汉祖,张仪④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注】①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敌百,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按《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③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④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学纵横术。秦惠文王九年,入秦,为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千仞高的山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隘险固的富饶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阴四合,下句写泉声绕耳,客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高耸和清幽,但在安宁与静谧的美景之中,“凉客梦”一词却又透露出惆怅与忧伤之情。 D、尾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在这里种植三顷水田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于山水田亩的归隐之心。(2)、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谲诈则为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有哪些不同之处?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工作为例,谈到停止会出现的情况:“”和不停止会出现的情况:“”,以此强调学习中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该句可谓持之有故,《离骚》中有直接抱怨楚怀王的句子:“ , 。”(3)、小明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为其隽逸苍茫之气所深深打动,不由想起了苏轼所写的名句:“ ,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往外走着,前方出现一张蜘蛛网,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这是一只大腹便便的银背艾蛛,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我把三脚架酱到最低以取景,艾蛛在网的底部来回移动,把香肠拢得更紧,并且同蛛网分开,仅余两端相连。然后它爬到其中一端,竖起身子去咬那些连接的蛛丝。这个时候,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我在放大的屏暮里盯着它的一举一动,不过艾蛛并没按照我的思路继续。它在那里比画了半天,没有把那根东西的一头抛下来,反而停住不动了。5分钟之后,艾蛛忽然向上,去收拢自己的网。在把自己的残网缩减到刚才的1/3后,它沿着那根肠子爬到最左边,然后继续前进,直到它的足尖碰到了不远处一枚干枯的金桂花瓣。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终于,艾蛛把整张网打包好了。原来密密麻麻的伟线已经合并为几条粗的缆绳,那根肠子还在那里。艾蛛吊在它的中段,所有的腿都收拢起来,根本看不出是一只蜘蛛。其实这才是它的真正策略: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 , 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
(1)、文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正确。(2)、下列各句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 B、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C、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D、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B、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 C、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D、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4)、文中划横线的尾句是一个复句,请阐明其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5)、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文中的“香肠”一词进行解释。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吗?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