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5年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试卷日期:2025-03-18 考试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

    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

    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

    那末,为什么不将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用之于游击战争呢?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击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

    (节选自毛泽东《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

    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样动作》一书上说:“游击队是不大之武装的游击支队,当某一个领土被敌人占领时,这一支队即在该敌人后方动作。”又说:“在一切战争当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阶级都是有充分理由来热烈仇视占领其国土的敌人,所以战争是激起人民之游击运动的。”在中国目前具体情形之下,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日寇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或者有武器,或者没有武器,或者有军事人才,或者没有军事人才,他们不管这些条件,就在敌人远近后方或者敌人将到的作战区内自己动手干起来。或者,经过抗日政府与抗日军队,有计划地分派出正规部队担任游击的任务和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队就在这中间形成起来。它包含着各种抗日的社会成分,得到全体同胞的拥护。每个抗日游击队发生和发展,都是一部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

    由此可见,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它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其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我们指明它是抗日的,以与其他的游击战争分别开来;我们指明它是大众战成民兵战,以与正规武装部队的战争分别开来。

    但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与抗日正规军的战争有着区别,这两者之间也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一方面,抗日游击队当它长大起来,或者几个游击队集中在一起时,也能作较大规模的战斗;另一方面,正规军队,只要它与群众有着很好的联系,得到群众的同情与拥护,它也可以分派出小的甚至相当巨大的部队,进行游击战争。

    抗日游击战争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

    抗日的民族自卫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坚定、指挥统一、装备优良的数百万正规的、现代化的国民革命军作为主力才能达到目的。

    但是,我国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究竟是弱国反抗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军事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劣势地位,我们用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气壮和人力方面的无穷源泉。正因为如此,抗日游击战争即是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成为我们抗日自卫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争取这一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

    (节选自朱德《游击战争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人当时侵占土地甚广但兵力有限,这让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了在外线作战的可能。 B、将抗日游击战争放到战略层面考量,能让我们认识到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C、抗日游击战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或消失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 D、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遭受敌人侵略时,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将抗日游击战争与历史上反侵略战争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特性。 B、材料二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自然而广泛发动的根本,在于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 C、材料二引用《游击队怎样动作》中的内容,交代了游击队的特点和游击战争产生的原因。 D、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击战争因为游击队伍人数有限,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
    (3)、下列选项中的内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   )
    A、当游击队在武装力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时,就应该着手成立新的游击队,就像一个蜂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蜂王,它会带着蜂群的一部分离开。 B、由于八路军成功武装民众、并争取到了友军,其队伍规模已经较之前扩大数倍之多,因此华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有转变为大规模的正规战争的可能。 C、想要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转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就需要通过动员人民群众加入部队,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来扩大军队数量。 D、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
    (4)、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实事求是”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猫鱼与东坡肉

    曾颖

    楼上的邻居在屋顶修了个花园,我常常在天色将明之时,上去看朝阳,读书写东西。因为是借人家的地方,故将其命名为借园。今天这个故事,就是借园主人朱女士给我讲的。

    她的父亲是个老军人,抗美援朝下来娶了她的生母,一个能够用俄文念普希金诗歌的文艺兵,生下她们兄妹,幸福得羡煞旁人。六十年代中期,面对无端的冤屈,父亲军人脾气,不愿屈从安排,毅然决然回乡务农。生母果断而决绝地和父亲划清了界限,斩断了包括两个儿女在内的所有联系,以保全她在省歌舞团的工作。父亲回乡,惟一的行李便是一双儿女。

    父亲早年当过篾匠,不出半日就拼出一张竹床,一张小桌,三根小凳,把随身带的军被饭盒水壶往上一放,勉强就算得是一个家了。三块石头支上当年缴日本鬼子的一个长条饭盒,烧上开水兑灰面,他们那天吃的第一顿饭,是浆糊。

    晒坝西边住着母女俩,据说以前是地主。老婆婆六十多岁,她的女儿芦花三十好几了,一直没有出嫁。她的女儿面色青黄,头发发黄且开叉,小眼睛,大脸盘,一对鲍牙破口而出,很不安分地顶在外面,而且还发黄。

    晒坝两头,一东一西两家就成了邻居。久去久来,两家彼此也有了些小小的照应。芦花最怕看到父亲给娃娃喂浆糊,经常偷偷把她家的面拿去加点黄豆面炒熟,再下锅时,满屋生香;父亲编竹虾筢到竹林背后的小溪里捞到小鱼,总是用草穿成两串,一串挂西屋门口,一串带回家中,煮得一锅腥气。每当这个时候,芦花就会摇头皱眉,觉得糟践了东西。父亲就自我解嘲,说要是有一碗油,把它们炸得喷香酥脆,再撒上一撮辣椒面和花椒,就美了。

    但现实是,这些东西一样都没有。

    下一次,父亲再捞鱼的时候,芦花跑来,把两串都接了,也不言语,一路小跑就进了竹林子,过小半天后,就端回一碗金黄酥脆的小鱼,放到竹桌上,香气四逸,两个小孩吃得嘎嘣乱响,父亲吃得满眼泪光。

    芦花做鱼,其实用的是“炕”,她把小鱼放置在一个瓦片上,瓦片下面烧小火,慢慢炕干,这原本是做猫食的办法,不同的是挤了内脏加了几颗盐和干辣面,芦花称它为猫猫鱼,父亲则称之为芦花鱼。

    朱女士说,那时乡下没什么玩事,她和哥哥就当了芦花的小跟班,而芦花也乐得带着这两个孩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少有的几个还会对她笑并把她的话当一回事的人。她说喇叭花的屁股是甜的,两个小家伙摘下来就啜,她说蜘蛛在唱歌,两个小家伙就屏住呼吸竖起耳朵……

    后来,父亲因为自己做饭实在太难,向队长申请让孩子们在芦花家搭伙。队长打趣说:要搭干脆全家搭,免得你天天吃糨糊吃坏了我没法向上面交代。

    再后来,某一天早晨,父亲让儿女不再叫芦花姐姐,而是改口叫妈妈。那天,爸爸和芦花都非常高兴,爸爸用乡里人非常稀罕的旧军用挎包,换了两斤猪肉,芦花不惜血本,拿出过年都舍不得用的几颗冰糖,一副日子不过了的大手大脚样,倒出瓶底的菜油,把肉皮炸得酥亮,然后切片垫上黄豆,上锅蒸了两个小时,开屉之时,整个晒坝都迷醉在一片香气之中。

    父亲说,那是东坡肉,苏东坡在流放的时候发明的。感谢老天爷,能让我在最苦最倒霉的时候遇到你!

    他的筷子指着碗里的肉,而眼睛却瞟向芦花。

    芦花的脸红得仿佛桌上仅有的二两酒是她一个人喝了一般。

    朱女士说,时隔四十几年,她仍能记起妈妈眼含泪光微笑的那一瞬,她觉得那是这辈子最温暖的一刻。

    几年之后,父亲的冤屈被澄清。她们的生母,以当初离开的速度冲到乡下,花枝招展地在父亲面前一亮相,用朗诵腔说要与他“重新找回失去的年华”。父亲说自己不懂表演艺术,也不想回省城,只想安安静静吃一顿东坡肉,你如果会做,就帮我做一份吧!

    这场景很像川剧《马前泼水》,负心的妻子想请重回荣华的丈夫原谅,丈夫在马前泼了一盆水,说:你将水收回盆中,我便原谅你!

    父亲再没回成都,至前几年无疾而终。儿女们都回省城工作,前些年也试着去看过亲妈,但每一次听到她咒骂父亲的品位和芦花的丑,于是就再不去了。

    芦花不习惯城里生活,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她说这里每一片树叶上都结着以往的日子,令她很欣喜快活。儿孙们每月都会回去看她,一到家就嚷嚷着要吃猫猫鱼和东坡肉。

    我在楼上花园,曾碰到过一个婆婆来浇水,头发雪白,衣着干净,两个牙齿鲍在外面,很有卡通感。

    (选自《川味人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到借园看朝阳、写东西,才结识朱女士,“我”才有机缘听到朱女士父亲和继母之间充满温情的故事。 B、朱女士全家和芦花家原本只是彼此相互照应,是队长促成了两家搭伙过日子,由此可以看出队长是个热心肠的人。 C、生母要求和父亲重归于好,父亲以“不懂表演艺术”为名委婉拒绝,让她做东坡肉,是为了试探她是否真心悔改。 D、父亲选择和芦花在故乡携手终老,至死没有回成都,既表达了父亲对眼前人的爱和感激,也宣誓了与过去的决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父亲面对冤枉时的不屈从到用战争中缴获的挎包换猪肉,强调了父亲的“军人”身份,敢爱敢恨,形象鲜活。 B、和《百合花》一样,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我”的故事中插入朱女士父亲的故事,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 C、小说写“芦花称它为猫猫鱼,父亲则称之为芦花鱼”,这两个细节相互映衬,不仅写出做鱼之人的真诚,也写出吃鱼之人的真情。 D、小说情节主要通过朱女士的回忆展开,这种全知视角的叙述便于将读者带进故事,又便于跳出故事,表达对故事的品评。
    (3)、小说中“芦花”为什么会成为朱女士的“妈妈”?请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简要分析。
    (4)、有学者称赞曾颖的小说将传奇性和真实性融为一体,独具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三: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

    【注】①留侯: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因功曾封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祖父、父亲曾连任战国时韩国五朝宰相,自己被刘邦封为留侯。②亿:通“臆”。③越:彭越,汉初名将,封为梁王,被人诬陷遭诛杀,尸体被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王,以示警告。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弃人A间事B从C赤松子D游E视汉之爵禄F为鸿毛G而非其所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让……吃,使动用法,与《苏武传》“去草实而食之”的“食”用法不同。 B、离,同“罹”,指“遭遇”,与《屈原列传》“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C、等,视为相同,与《陈涉世家》中“等死,死国可乎”的“等”意思相同。 D、逆,预测、揣度,成语有“莫逆之交”,其中的“逆”意思与此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认为,自己只凭口舌成为高祖的军师,被封为万户侯,已经富贵至极,不应该再有贪念。 B、张良放弃世俗事务,修炼道家辟谷轻身之术,吕后认为是自讨苦吃,就以修德为目的,劝他进食。 C、司马光认为生死是相对的,功名与灾祸也是相对的,过分追求就会招来灾难,就像韩信、萧何那样。 D、王夫之认为,汉高祖毫无猜忌地把太子托付给张良,是因为他明白张良是一个光明磊落、心地纯良的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②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5)、三则材料对张良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九江春望

    白居易

    森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自我身。

    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觅交亲。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

    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

    【注】①本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九江即江州治所浔阳。②“炉”指庐山香炉峰,“湓”指湓浦口。终南、渭北,都在长安附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九江春望”,眼见森茫积水,以浮萍自比,由景及人,借以抒怀。 B、遭遇贬谪的诗人因生计所需而任凭命运安排,所幸有至交老友相伴,可暂得安慰。 C、“岂异”“宁殊”运用反问,强调炉烟、湓草等九江风景无别于长安,以此自慰。 D、诗人谪居江州却认为不妨终老此地,这与《琵琶行》小序中“恬然自安”的心态相似。
    (2)、本诗首联说九江“非吾土”,尾联又说“譬如元是九江人”,对此你如何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王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告诫我们要做一个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堪当大任的青年。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自己衣衫薄、凉意生,但仍然在浩淼的洞庭湖上安稳泛舟的诗句是“”。
    (3)、唐宋诗人常借“月亮”和“松树”这两个意象,烘托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或营造凄冷、幽独的意境,如“”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    A     ,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中国从    B    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甲)。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①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②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型,③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④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⑤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⑥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⑦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⑧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绿水,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基础奠定。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到7万多只……《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成为高原上生灵草木、山川河流的“守护神”。九屈黄河,尽显奔滕壮阔,《黄河保护法》直指“九龙治水”病灶,各地各部门强化流域一盘棋意识,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人不负青山,(乙)。新征程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协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要保护生态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4)、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上,不少人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却也有很多人在行附庸风雅之事。

    【注】“附庸风雅”中的“附庸”原指依附、追随,“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后泛指有关诗文方面的事。该成语一般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附庸风雅”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