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试卷日期:2025-02-19 考试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2. 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A、曾国藩 B、谭嗣同 C、李鸿章 D、孙中山3. 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4.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推动了文化普及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5. 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记录:“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 B、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扭转抗战艰难的局势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C、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7. 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8. 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A、太平天国运动 B、近代变法改革 C、工农武装割据 D、国共两党合作9.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10. 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A、年号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11. 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农业的兴盛 C、南朝手工业先进 D、北朝文化的发展12. 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二、材料分析题
-
13. 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军网《二万五千里长征》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写出长征途中的任意两个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征的意义。(4)、请从材料四所展示的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撰写简单的文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