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五)

试卷日期:2025-02-19 考试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有学者认为,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所在地区在11世纪时商贸规模大,商业纠纷不断,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此后该校与市政当局和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等。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2022年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国举办了多场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览,让中国民众近距离接触了古罗马文明。历史上,古罗马文明(     )
    A、法制上的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B、鼎盛时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 C、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有《掷铁饼者》 D、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变化
  • 3. 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城市里也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往日寂静的城市又恢复了活泼的气象。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4. “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几句歌谣描述了哪次国际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
    A、华盛顿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 5. 电炉取代煤炉或气炉,机械电冰箱取代冰盒;电动洗衣机、电熨斗、真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庭劳动;19世纪60年代冷藏车的发明,优化了食物保鲜技术。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D、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 6.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作用。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历史人物图片,他们都是(     )

    A、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独裁者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物 C、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人物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
  • 7. 下表为部分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

    作者

    论著

    评价

    【德】布维尔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9世纪德国的政治思想无一不打着法国大革命的印迹

    【法】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打碎了欧洲的一顶顶王冠

    陈崇武

    《法国史论文集》

    法国大革命向世界提供了一套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文化

    A、建立了民主国家 B、打败了欧洲反法联盟 C、具有世界性影响 D、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 8.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巩固 B、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C、苏联模式形成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 9.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以下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A

    以黑奴贸易为中心,在欧洲、非洲、美洲三洲之间进行的商业活动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非洲、美洲的发展

    B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D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A、A B、B C、C D、D
  • 10.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垄断在教会手中;19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行,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资产阶级政府重视教育主要是为了(       )
    A、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B、适应工业化需要 C、实现城乡一体化 D、改变贵族受教育特权
  • 11. 读下边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这表明 当今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结束 B、宗教冲突 C、恐怖主义 D、霸权主义
  •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取得胜利,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投入战场,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材料体现的“一战”特点是(     )
    A、持续时间长 B、规模大 C、手段更残酷 D、非正义
  • 13. 比较下面两幅世界地图,可以看出16世纪(     )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A、整体世界观念逐步确立 B、航海技术发生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 D、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14. 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D、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
  • 15. 人们开始普遍把这两个国家称为超级大国——也就是巨型大陆领土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源……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体制之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敌对。可见,“两国”应是(   )
    A、中国、美国 B、美国、苏联 C、美国、英国 D、中国、俄罗斯
  • 16. 1996年12月的《时代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一词,用于形容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美国开始成为世界霸主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力扶持高新技术
  • 17. 如图所示为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对西欧的具体援助物资所占比例情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西欧工业基础的雄厚 B、有利于西欧技术人才的培养 C、有利于美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D、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 18. 1948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宣布在德国的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为成立西德政权做准备。苏联提出强烈抗议,切断了德国西部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空中航线,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这说明美、苏(   )
    A、主导的两极格局已经正式形成 B、正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 C、二战时的同盟关系正式破裂了 D、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分歧渐大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冷战史》

    材料三   尽管如此,中苏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东方阵营中的震动,意味着作为整体的世界正在放弃两极性,而像一位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所称的那样,走向“多中心主义”……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在世界均势格局中有了明显的暗示。

    ——《我们世界的历史新纪元》

    材料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Q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反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1)、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补全材料一中结论的史实依据。

    争夺霸权: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体系建立:

    战祸又起: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格局形成:

    霸权主义: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3)、材料三中“多中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的?
  • 2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英国,日渐深入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城市形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引力。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

    ——摘编自《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及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三“二战”后,随着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镇)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功能规模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张,小城镇与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

    ——摘编自《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 21.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载体,鲜活的史料可以再现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退却开始了……整天嘘气成冰,鼻孔和眼睫毛下吊着一根根冰柱。在这种可怕的寒冷中德国士兵战斗着——不再为理想和祖国而战,而只是习惯、纪律和求生本能。当他们的力气和意志已经耗尽,他们就倒在莫斯科洁白的雪地上,任凭寒风从他们身上吹过。

    ——德国军官哈佩的回忆(节录:1941年12月)

    材料二

    图1全力以赴,摧毁日本(美国宣传海报)

    图2海报《绞死希特勒》1942年

    材料三

    部队既无弹药,也无食物。南方、北方和西方前线出现解体迹象。东北战线上有五个兵师已被歼灭。由于三面都被强行突破,战线已被粉碎,德军再守已无意义。军队要求许可立即投降,以便保全在斯大林格勒的全部生命。

    ——德军第六集团司令保卢斯发给德国统帅部的电报(1943年1月24日)

    (1)、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据材料指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至少答两个)
    (2)、图1最早可能是哪个事件后美国创作的?结合所学写出最能反映图2含义的文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电报反映了二战中哪一战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战役结果有何积极影响?
    (4)、从材料内容看,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当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哪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