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三)

试卷日期:2025-02-19 考试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全球通史》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如下分析: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想要说明的是(     )
    A、留学生对辛亥革命没有积极贡献 B、西方教育不利于培养近代人才 C、民主共和与官僚政治水火不容 D、照搬西方制度不合中国国情
  • 2. “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男女服饰完全西化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一时 C、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 3. 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认为“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论持久战》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党史资料和抗战回忆录反映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论持久战》(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促使全中国空前团结和统一
  • 4. 新编京剧《关天培》讲述了爱国将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抗击侵略的史事,再现其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这部历史剧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黄海海战视死如归 B、兴办洋务收复新疆 C、血战虎门为国捐躯 D、戊戌政变慷慨赴死
  • 5. “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意义
  • 6. 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7. 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的爆发
  • 8. 三大战役中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的事件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 9.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1922年)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2月

    5月

    7月

    9月

    开办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青年团组织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组织群众进行革命运动 B、组织党员参与北伐战争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 10. 这场运动是20世纪中国的启蒙运动,上承了严复、梁启超、谭嗣同,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启蒙宣传,向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发起了猛烈攻击,目的是要把中国人民从封建蒙昧状态下解放出来。由此可知,这场运动(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C、以民主、科学为口号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
  • 11. 将下面四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历史要素是(     )

    A、五四风潮 B、中共建党 C、抗战守土 D、国共决战
  • 12. 八年级(2)班准备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该班的小冀同学搜集到以下历史材料,他应该选择的是(     )
    A、李大钊撰写《庶民的胜利》 B、叶挺带领独立团攻克汀泗桥 C、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D、毛泽东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 13. 当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进攻更为严峻。毛泽东在延安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D、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 14. “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过…… ”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B、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C、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D、崇洋逐新自由平等
  • 15. 数据图是学习历史的工具之一。下图信息反映了(     )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C、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2)、简述材料二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不彻底”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17.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 年 6月 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1944年6月8日, 《解放日报》发表《第二战场开辟与中国抗战》的社论,指出“日寇的死期已不远了,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由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而更加速地逼近了".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18.

    近代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磨难,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澜,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低谷走向新生。

    【革命足迹】

    材料一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自图二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图三召开的会议有何重大意义?

    【革命智慧】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49年间与土地政策相关的口号统计表。

    序号

    时间

    口号

    1927—1937年

    打土豪,分田地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6—1949年

    耕者有其田

    (2)请写出三个口号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革命功绩】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