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日期:2025-02-11 考试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15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开(qiào)  拮(jù)      纹(zhòu)  钱(zhuàn) B、(lè)    变(gèng)   糟(tà)     流(máng) C、白(shà)   罪(è)      拖(lèi)     牡(lì) D、(shù)   无(lài)     手(pà)     嘟(nang)
  • 2.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 3.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张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左邻右舍都来祝贺老张说:“恭喜令郎考上理想的学校。” B、过地铁安检时,工作人员对乘客说:“站住,手提包也得检查,赶紧放上去!” C、同桌向小王请教问题时,小王说:“好吧,我有些高论正想与你分享。” D、朋友搬新家,小李有事不能去祝贺,就打电话告诉朋友:“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一定赏光拜访。”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 5. “师生共读”活动中,老师问:《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冠以“忠义”二字,你觉得合适吗?同学们的回答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水浒好汉们,替天行道,济危扶困,惩治贪官,体现其义;后来被招安,一心报国,破辽国,征方腊,体现其忠。所以冠以“忠义”二字大体上是合适的。 B、书中所谓好汉们,或是通过欺诈手段被“逼”上梁山,或是“犯事”之后逃上梁山,是洪太尉放出的“妖魔”,是高太尉镇压的贼寇。在我看来全都不配称为“忠义”,怎么能叫《忠义水浒传》呢! C、我统计了一下,整本书中“忠义”一词有一百多处,几乎贯穿全篇,比如第七十一回也说:“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又并不差。”冠以“忠义”二字,这样看来也是合理的。 D、书中的主人公并非个个都能称为“忠义”之士,比如吴用,他曾劝宋江弃宋从辽,难称为忠;还曾将卢俊义骗上梁山,难称为义。况且,“忠义”与“官逼民反”的主题不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冠以“忠义”二字似为不妥。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 6.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自军        劳:慰问 B、改容车        式:同“轼”,扶轼 C、陈胜、吴广皆当行        次:军队驻扎 D、失期,皆斩        法:按照法律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至/秦灭韩亡 B、天子动/故不苟得也 C、未知死也/安陵君许寡人 D、当立者公子扶苏/石性坚重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A、如今我们这些人诚心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B、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C、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D、如今凭借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问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声的。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人物传记。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乙文记叙了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以及他们提出的起义策略。 B、两文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文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体现了周亚夫军纪严明、令出如山的真将军形象。乙文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陈胜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C、两文语言生动简练。甲文用“介胄之士”“持兵揖”等词语,符合人物身份;乙文连用四个“死”字,并不让人感到啰嗦,反而能鲜明地体现人物特点。 D、两文写人叙事各有特色。甲文的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特点;乙文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三、古诗词赏析(共9分)

  • 7. 诗歌阅读。

    残年

    陆游

    残年光景易骎骎 , 屏迹江村不厌深。

    新麦熟时蚕上簇,晚莺啼处柳成阴。

    短檠已负观书眼,孤剑空怀许国心。

    惟有云山差可乐,杖藜谁与伴幽寻?

    【注释】①骎骎(qīn):马飞驰貌,引申为飞快,疾速。②短檠(qíng):矮灯架,借指小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诗来看,诗人刻画了一位拄着拐杖、故作轻松乐观、感慨时光流逝、空怀报国之心的老者形象。 B、这首诗中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于是借江村云山之景来抒发心中的郁闷。 C、诗人隐居江村而不厌其深,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更是对江村美景的热爱。 D、尾联下句中,诗人寻幽却无人做伴,表达了诗人既无知音,也无圣主赏识的无奈。
    (2)、本诗题目为“残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残”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0分)

  • 8. 名篇名句默写。
    (1)、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4)、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湖心享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寂静场景的句子是: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8)、《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五、名著阅读(共6分)

  • 9. 阅读《昆虫记》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ㅤㅤ①轻轻移去外面的白丝墙后,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层泥墙,那是丝线夹杂着小碎石做成的。可是这些小沙子怎么到丝墙里面去的呢?是跟着雨水渗进去的吗?不对,因为外面的丝墙上白得没有一丝斑点,更不用说什么水迹了,看来决不是从这墙上渗进去的。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母蛛自己搬进去的,它为了怕卵受到寄生虫的侵犯,所以特地把砂粒掺在丝线里面做成一堵坚固的墙。这丝墙里面还有一个丝囊,那才是盛卵的囊。

    ㅤㅤ②我打开的这个巢里面的卵已经孵化了,所以我能看到许多弱小的小蜘蛛在囊里快乐地爬来爬去。

    ㅤㅤ③但是,再回过头来看看那母蛛,它为什么要舍弃那张还完好无损的网,而把巢筑到那么远的地方呢?它的舍近求远自然有它的道理,你还记得它的网的样子吧?在它的网的上方,有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高高地露在树叶丛的外面,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同时也是一个很醒目的标志,它的敌人——寄生虫轻而易举地就能看到这个迷宫,然后循着它再找到迷宫蛛的巢——如果这巢离那醒目的网很近的话,那么寄生虫会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的巢找到。寄生虫的卑鄙手段上面已经详细地报述过了,提防寄生虫入侵是每一个母亲为了保护下一代所必须做的一项重要事业。况且这种迷宫蛛的死敌寄生虫专门吃新生的卵,如果找到迷宫蛛的巢,会毫不客气地把它毁灭。所以聪明而尽责的迷宫蛛就趁着夜色到各处去察看地形,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作为未来家族的安乐窝,至于那个地方美观不美观,环境怎么样,倒是次要考虑的了。那沿着地面生长的矮矮的荆棘丛,它们的叶子在冬天里也不会脱落,而且它们还能钩住附近的枯叶,对迷宫蛛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理想的居处,还有那又矮又细的迷迭香丛,也是迷宫蛛爱做巢的地方。

    (1)、请你简要概括第①段的说明内容。
    (2)、母蛛筑巢“舍近求远的道理”是什么?请你阅读第③段,简要概括。

六、现代文阅读(共38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遇冰峪沟

    丁立梅

    ①冰峪沟位于大连庄河北部山区,内有众多沟谷,群山一蓬一蓬,散落其间,小巧秀美。英纳河、小峡河两河,穿越其中,清亮澄明。山枕着水,水绕着山,形影相随,不离不弃,勾勒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自然画卷。人称辽南小桂林。

    ②我去时不是节假日,游人不多,山谷,静。水流声,风吹声,鸟鸣声,游人的轻语声,便格外清楚。谷里树木茂盛,多古树,树们沿谷底一路攀升。野花遍地。开得最为热烈的,当数小野菊了。星星点点,红红白白,有趴在暴露的岩石上的,有夹杂在荒芜的草丛里的。石因它变得秀美,草因它变得多情。同行中有女子,忍不住俯身去采那些花,很快手里便有了一捧。花开在她胸前,她的人,眨眼间明艳得让人心动。男同胞们见状,纷纷参加进去,在草丛里摘花。“这朵好!”“那朵也好!”——他们愉快地叫。

    ③不时有小松鼠从林子里跑出来,小尾巴翘得高高的。看见游人,不惧怕,而是猎奇地张望一通,复又遁入林子里。

    ④我看天,天在山峰上,与山峰嬉戏。不遥远,似乎只需我登上山顶,便能够抚摸到。我看山,山把眼睛塞得满满的。最美的是岩石,岩石不说话,岩石又是充满语言的。这边奇峰俊朗,热情饱满,那边山石盘旋,眉眼盈盈。多久?上亿年了。

    ⑤湖水汤汤,倒映着两岸山峦,山在水里走,水在山中行。人最是有福的了,既在水里走,又在山中行。左岸的山,笔直向上,暴露的岩石,有着赭红的皮肤,或是赭黄的皮肤,斑斓如油画。右岸的山,披了一身红叶做的衣裳,生动美丽,华美风情。往后看,是山;往前看,还是山。峭壁秀绝,巧夺天工。时有一抹艳红跳入眼睛,是野杜鹃吧?是波斯菊吧?山峰无一例外的,都是青得泛黛的。彼时,只觉得身体轻盈,风一样的,飘上去,飘上去。好,且化作那湖中一滴水,且化作那山上一抹红,且化作那山峰上的一朵云……怎样,都是好的。只求与这自然融为一体。

    ⑥著名的仙人洞,位于龙华山天台峰的悬崖下,通往仙人洞的路叫“梯子岭”。从远处看,“梯子岭”曲曲弯弯,游蛇一般蜿蜒而上。到底有几级呢?有说八百的,有说六百的。同行中有人爬不动,要放弃。刚好有游人从山上下来,见状,伸手往上一指,鼓励说:“就到了,就到了,再坚持一下。”话毕窃笑,知他所言不实,却因此而温暖。陌生的温暖,总是鼓励人心的,于是继续攀爬。

    ⑦仙人洞的洞府很大,洞中有洞,里面有庙宇,始建于明朝。庙中供奉的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宝幢王佛、弥勒尊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右侧,是一幢木构造的二层楼,为“玉皇阁”和“三官殿”,供的是道家尊奉的神仙。在这里,道僧合一,门派不同,却又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积德从善。

    ⑧一道士从庙里走出,玄衣玄鞋,长发及肩,很有点仙风道骨的神韵。问他:“从这里能够攀到山顶吗?”他笑而不答,走到悬崖边,靠近栏杆向下望。我们亦跟过去。向下望,数座山峰,尽收眼底,远远近近,美不胜收。原来,我们已临近山顶而不自知。

    ⑨黄昏了,山上,梵音袅袅;山下,人世烟火,已相继升起。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点明了冰峪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B、第⑤段采用全部采用定点换景法写自己的游踪。 C、第⑦段中仙人洞的描述给文章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D、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星星点点,红红白白,有趴在暴露的岩石上的,有夹杂在荒芜的草丛里的。(请从句式角度进行赏析)

    ②时有一抹艳红跳入眼睛,是野杜鹃吧?是波斯菊吧?(请从语气角度进行赏析)

    (3)、写游记同时也要写心理感受,作者表达感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选择一处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具体赏析。
    (4)、体会标题“相遇冰峪沟”中“相遇”一词的妙处。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杨福忠

    ㅤㅤ①“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军事家钟会的政论性文章《刍荛论》:“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非独谓府库盈、仓廪实也。且府库盈、仓廪实,非上天所降,皆取资于民,民困国虚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富裕,不单指国库充充盈、粮仓充足,还指人民富裕。国家的财富取自于人民,民穷则势必国库空虚。这段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也揭示了民富与国富的关系,对我们今天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启发意义。

    ㅤㅤ②古人关于民富有很多探讨,基于民本思想的观点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前提,在政策上应把富民放在优先的位置。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孔子曾建议鲁哀公实行“使民富且寿”的政策,理由是“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荀子在谈到民富与国富的关系时更明确指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英明的君主必须爱民,用政策使百姓富裕。如果君主肆意搜刮民财,导致“百姓虚而府库满”“上溢而下漏”,那么就会出现“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的局面,国家倾覆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这些观点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ㅤㅤ③从实践来看,凡属盛世往往是为政者较为重视采取富民政策的结果。比如汉初的文帝、景帝,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得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唐初李世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赋税,促进农业发展,同时重视发展商业和贸易。这一系列富民政策使唐初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渐昌盛,从而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无不证明了一个道理:经济兴则国运兴,民富则国强。

    ㅤㅤ④“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是古人总结的治国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古人的经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把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衡量经济政策对不对的标准。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富民之道,共同为要。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

    ㅤㅤ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里的“共同”不是指整齐划一,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富裕程度;也不是指所有地区齐头并进,同时达到同样一个富裕水准。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首先,要求的是平等,这个平等意味着每个人有同样获得某种利益的机会,即机会均等。其次,“共同”承认差别,允许合理地差别对待。我国不同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很大,发展也不平衡。一方面,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对低收入人群、落后地区,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加强帮扶保障强度。同时,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22日02版)

    (1)、请品析第(1)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梳理第(3)段的论证思路。
    (3)、阅读第(4)段,说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古人的经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4)、第(5)段内容能否从文中删除,为什么?

七、作文(共60分)

  • 12.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ㅤ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旨在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理念,营造共建小康、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开创社会和谐大同的新局面。

    ㅤㅤ古认曾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

    ㅤㅤ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抒写你的人生感悟。

    ㅤㅤ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⑤卷面整施,字迹清楚;⑥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