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试卷日期:2025-01-20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一结论是基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全方位外交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下列史实反映出我国( )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维护祖国统一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捍卫领土主权 D、取得重大外交成就3. 根据“求同存异”、“小球转动大球”、“伙伴关系”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A、伟大的历史转折 B、挑战两极格局 C、艰难的探索历程 D、走向世界舞台4. 如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局面。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一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6.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新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出声音开始于( )A、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7. 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8. 20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下图判断,这个“转折点”是( )A、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9. 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出自(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联合公报》 C、求同存异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10. 建国后,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局面。以下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建交 ②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二、填空题
-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2.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 ,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发展
1954年,周恩来访问 和 , 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三、问答题
-
14. 以时间为纬、事件为经,自己动手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相关知识点。通过总结,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15. 某校历史探究小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历程”为主题,并以下面的年代尺为依据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根据年代尺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3)、1971年,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4)、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位总统访问中国一周,他称这7天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位美国总统指的是谁?他于哪一年访问中国?为什么他称其访华的7天为“改变世界的一周”?(5)、如今的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请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四、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说:“现在,门打开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及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2)、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的“门打开了”指的是我国外交领域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简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