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五、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试卷日期:2025-01-20 考试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该学者评述的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 2. 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台儿庄战役——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D、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 4. 有人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这场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列事件和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是(     )
    A、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B、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C、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5.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曾在微博中说:“我在《国宝100》里讲过圆明园十二兽首,今天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值得庆贺。”圆明园十二兽首最早的劫掠者是(     )
    A、英法 B、俄美 C、英美 D、法俄
  • 6. 1900年,西方各列强《议和大纲》中提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后由驻华领衔公使葛络干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列强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B、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 C、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 D、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7. 1854年,美国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遭到杨秀清的严正拒绝;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破坏传教士的活动,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反映了农民阶级(     )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B、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9. 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     )
    A、荷兰 B、西班牙 C、奥匈帝国 D、美国
  • 10. 下面示意图的主题是(     )

    A、内忧外患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近代化探索
  • 11. 1861年,英法两国凭借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在广州开辟四面环水的沙面租界。英法领事也宣称在租界外的沙基和沙基涌也拥有“权力”,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材料中的行为(     )
    A、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C、说明租界治理秩序需要英法和清政府共同维持 D、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君英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成,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