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忠诚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日期:2025-01-17 考试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阅读

      阅读小说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能认识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的心灵。有人伶俐,有人痴傻;有人阔绰,有人贫穷。有人让你è①____然,有人让你赞叹,还有人让你莫名其妙。 

    有时你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liáo②____逗、被震撼、被打动,你会掺杂进一些自己的情感。当你对小说中的人物身临其境 , 你对小说的喜爱便会与日jù zēng ③____。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莫名其妙 B、震撼 C、掺杂 D、身临其境
  • 2. 默写。

    ,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②鸡声茅店月,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溪云初起 ,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 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⑥为什么我的眼里?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⑦《行路难(其一)》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

    是:。 

  • 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等。 B、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等。《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于勒。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4. 下面名著片段中“A”是        ( )

      A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A、武松 B、李逵 C、鲁智深 D、晁盖
  • 5. 班级在举行《水浒传》读书交流会,小语和小文所在的学习小组针对“好汉事件”进行了梳理总结,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表格(每空填一个事件即可)。

    好汉

    事件

    武松

    景阳冈打虎、。 

    吴用

    、江州劫法场 

  • 6. 现代文阅读

    成长

    冯荟帆

    海川从七八岁时就显示出了多思的特性,那时他总爱一个人坐在平房上看西边的日头一点点落下,听那倦鸟归巢的声音,跟在忙碌的爷爷身后问东问西。

    “爷爷,为什么睡醒后天就亮了?”

    “爷爷,咱们死后都去哪里呀?”

    “爷爷,雪是从哪里来的?”

    ……

    爷爷在忙,直接不理会海川,有一些问题是爷爷的小学学历乃至这一生的阅历都无法解释的。被问得烦了,他就会懊恼地训斥:“小孩子问那么多问题弄啥?一边儿玩去,我忙着哩。”不过海川的好奇心偶尔也能得到满足,就是晚上一起和爷爷看电视剧的时候。海川会指着电视中出现的人物,问爷爷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爷爷就会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告诫海川要做一个好人,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电视中也总是坏人落得凄惨下场、好人得到圆满的结局,于是海川明白了人生中第一个道理:长大要做一个好人。

    海川跟着爷爷生活,童年和小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里度过的。尽管有时候他看起来比周围的小孩儿多一些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但玩起来也是个顶个的。夏天,他领着邻居家的弟弟妹妹跑好多树林去够知了皮,换来钱买零嘴儿。冬天,他就和一群孩子跑着打雪仗,手指冻得红肿也不歇息,厚厚的积雪上密密麻麻地印着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怎么看,这样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但是海川有自己的秘密,这秘密伴随着不安,但也因为这种真切的不安而产生一种自己与众不同的得意感。

    海川家是北方典型的平房。夏天他们爷俩儿不睡卧室,就躺在堂屋两边的沙发上。堂屋的门也总是敞开着,电风扇开着二档,吹到第二天早上爷爷起床。村里的夏夜对海川来说并不平静,院子里蝲蝲蛄、纺织娘和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只有雷雨天才会将这些声音掩盖。爷爷总是早早地就睡着了,海川却常常清醒很久,他的眼皮遮住了眼球,但是心里总觉得眼睛是睁着的,一刻不停地捕捉着外面微弱的光亮和强劲的虫鸣。电风扇吹着,桌子上的塑料袋、墙上翘起角的奖状、覆盖薄膜的挂画此刻都像活过来了一样,和风一起捉弄海川。它们显摆自己的存在,一声声敲打着海川的眼皮和心脏。

    海川不敢睁开眼睛去看,有节奏的声音让他不停地冒汗,是不是有什么在靠近?海川默默地祈祷、期盼什么人或者神仙能够救他,他不敢喊近在咫尺的爷爷,因为不想被发现自己还是醒着的。这种恐惧使他的意识更加活跃,但是也逐渐丧失了理智,紧绷的神经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风扇一圈一圈地转,令人紧张的声音也有规律地传来。海川在心里祈盼:“天快亮吧,快亮吧,我以后一定会做一个好人。”等到他汗湿了一层又一层,精神支撑不住的时候就会沉沉睡到天大亮,海川醒来总会感到庆幸,自己又熬过了“生死关”。他从未告诉过爷爷这些事,因为既担心爷爷嘲笑自己的胆小,又想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骄傲——那些夜里,他有着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体验,一次又一次。

    后来,海川从课堂和书中明白了并没有妖魔鬼怪,他不再想象夜晚中未知的强大力量会悄然夺去自己的生命,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始了解他们身处的这个具体的、真实的世界。乡里没什么好的初中,小学毕业后,海川被一位老师指点着报考了城里的中学。海川学习不错,成功地考上了城里两所不错的中学,爷爷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很是骄傲,当着邻居的面刻意放大了嗓门,一遍遍地感慨:“俩学校都考上了,抢着要海川。”海川也很高兴,除了小时候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他还没有想过将来具体要做什么,既然现在能做的事只有上学,那上初中就可以了。抱着这样的心态,海川初中三年踏踏实实地学习,也顺利考上了本地的重点高中。

    但是高中的节奏让海川很不适应,他无法接受机械地重复和对欲望的压抑。

    他凭着书中看来的文字和自己的直觉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在教室里上课,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规矩……甚至会和老师发生争执。他觉得人应该是自由的,学校应当解放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个性,高考也不应该被捧到天上去,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海川很是兴奋,眼睛亮亮的。他作了小小的抗争,偷偷熬夜看小说。其他人的台灯照的是数学题,自己的台灯照的却是文学。但是,他毕竟没有那种与大环境背道而行的魄力和勇气,仍然坐在重点班里跟着老师的安排学习,因为他也不清楚如果不读大学,自己能靠什么谋生存。幸运的是他最终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在大学里,海川仍然不喜欢很多事物,不过也绝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些片面的话了。

    从小到大,海川一直坚信自己与众不同。但如今他开始动摇,因为自己马上就将和很多同龄人涌入就业市场,就像沙滩上的一粒沙子无法被筛出。他在学校打电话和爷爷聊天,问爷爷一些问题,“假如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假如自己挣不到钱怎么办”“能不能去山区支教”等。爷爷总是安慰海川,不用挣大钱,能养活自己就行,想做什么就只管去做。海川再也不是那个以爷爷的答案为真理的孩子了,他跟着室友去烧烤摊上喝了个大醉,醉了之后脑子就变得混沌了,就不会思考过去和将来。

    酒总是会醒的。海川开始和大家一样捏着不算出彩的简历,走过一个又一个……

    (有删改)

    (1)、下列情节在文中未出现的一项是        (  )
    A、海川领着邻居家的弟弟妹妹玩耍 B、海川喜欢追着爷爷问很多问题 C、海川高中时喜欢偷偷熬夜看小说 D、海川大学的时候经常喜欢去喝酒
    (2)、海川有自己的秘密,根据文中内容推测,海川的秘密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
    A、自己做了亏心事,总是想要做一个好人。 B、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显示了多思的特性。 C、喜欢一个人坐在平房上看西边的日头。 D、总是一个人熬过一个又一个“生死关”。
    (3)、选文中写了海川三次“提问”,每一次的提问的内容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时间

    提问的内容

    心理状态

    小时候

    “爷爷,为什么睡醒后天就亮了?”

    “爷爷,咱们死后都去哪里呀?”

    “爷爷,雪是从哪里来的?”

    问爷爷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未来充满好奇

    高中

    对现实充满反抗

    大学即将

    毕业

    “假如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假如自己挣不到钱怎么办”

    “能不能去山区支教”

    (4)、选文最后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请根据选文内容,发挥想象,续写海川的结局。(100字左右)
  • 7. 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

    勤廉

      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阅读研究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以及阅读服务产业链的日益完备,传统阅读资源与新兴数字化阅读资源相互补充,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养料。红色经典和重大主题读物的出版发行,增进了读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活动,让更多人在阅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过程中,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有了新的场景和表现形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过三成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用耳朵“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新“姿态”。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____……不断拓展的载体和业态,让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成为可能,全民阅读加速成为现实。 

      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项具体权益。从为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到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阅读服务,让阅读蕴含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保障不同群体阅读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各个群体的阅读门槛,推动阅读成为人人可享、人人均享、人人乐享的选择与习惯,也可为全民阅读注入更为扎实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推广全民阅读不仅要在“全”上做文章,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注】①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最是书香能致远。 B、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C、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D、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几个方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 B、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 C、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D、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
    (3)、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在第4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4)、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

    【链接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8. 古代诗文阅读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及物。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 , 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今三十余年,出入中外。忝尘三事 , 以此自将。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 也。”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同“谅”,确实。报:回应,应合。任:担任,胜任。

    (1)、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  )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2)、文章侧面写了欧阳修为官的正直、称职,请摘录其中相关的句子。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问之以为死        司马迁《陈涉世家》 B、政事可及物        可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C、无以日        太守即人随其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 D、当自知        何陋有        刘禹锡《陋室铭》
  • 9. 阅读。

    题小松

    【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释】①轻阴:指松树覆盖下的树阴。②柱石功:栋梁之才的功用。③谢:告诉、相告。

    (1)、根据本诗表达的情感,推断此诗空白处最符合的字是        ( )
    A、 B、 C、 D、
    (2)、此诗全篇八句,未着一“松”字,却句句写松。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如何刻画小松的形貌、品格与精神。

三、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10.
    (1)、阅读下面语段,我们不能推出的一项是        (  )

      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给长篇小说创作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为了商业价值往往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忽视文学应有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娱乐至上超越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以致平庸大行其道,媚俗倾向屡禁不止。为钱而写作,更是有悖于艺术的本性。马克思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称其为诗人了。”所以作家首先应加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

    A、文艺创作成为商业活动,作家就失去了良知和艺术责任感。 B、过分追求商业和利润,作家的神圣使命就不复存在了。 C、诗人不应该垄断诗歌创作,诗歌的主人应该是人民群众。 D、文艺创作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无法实现。
    (2)、请仿照示例为小说人物配上文字。

    示例:少年英雄终成木偶人——闰土

    ——杜小康 

    (3)、琪琪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了一段话,表达了她阅读小说的感受,其中有表达不恰当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①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②有沙地护瓜,聪明伶俐的小闰土,有视财如命,让人鄙视的菲利普夫妇,有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有神通广大,意志坚定的孙悟空……③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让我深深陶醉。

四、写作能力(60分)

  • 11. 人生,是一个充满奇遇的旅途。当你还在为刚才的失误忧心忡忡,却无意中发现,这次失误以另外一种方式让你收获更多。生活中,“得”与“失”并非总是对立,它们常常相互对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请以“这次失误,让我收获了成长”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明确“失误”是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具体表现获得“成长”的过程,详略得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成长”的感悟;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