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高考真题化学试题

试卷日期:2024-08-05 考试类型:高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操控方法,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41Ca原子,实现了对同位素41Ca的灵敏检测。41Ca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长达10万年,是14C的17倍,可应用于地球科学与考古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 Ca

    4s2

    40.08

    A、41Ca的原子核内有21个中子 B、41Ca的半衰期长,说明14Ca难以失去电子 C、41Ca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小于14C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 D、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41Ca原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 2.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
    A、H2O2的电子式:H+[O····O····]2-H+ B、CH4分子的球棍模型: C、Al3+的结构示意图: D、乙炔的结构式:HCCH
  • 3. 酸性锌锰干电池的构造示意图如下。关于该电池及其工作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池的负极材料 B、电池工作时,NH4+向负极方向移动 C、MnO2发生氧化反应 D、锌筒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氧化生成CO2H2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核酸可看作磷酸、戊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C、由氨基乙酸形成的二肽中存在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 D、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少量鸡蛋清溶液会发生盐析
  • 5.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
    A、海水提溴过程中,用氯气氧化苦卤得到溴单质:2Br-+Cl2=Br2+2Cl- B、用绿矾(FeSO47H2O)将酸性工业废水中的Cr2O72-转化为Cr3+: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C、5% Na2SO4溶液能有效除去误食的Ba2+:SO42-+Ba2+=BaSO4 D、Na2CO3溶液将水垢中的CaSO4转化为溶于酸的CaCO3Ca2++CO32-=CaCO3
  • 6. 下列实验的对应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A.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溶液

    B.稀释浓硫酸

    C.从提纯后的NaCl溶液获得NaCl晶体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Cl溶液

    A、A B、B C、C D、D
  • 7. 硫酸是重要化工原料,工业生产制取硫酸的原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的化学方程式:3FeS2+8O2__Fe3O4+6SO2 B、Ⅱ中的反应条件都是为了提高SO2平衡转化率 C、将黄铁和换成硫黄可以减少废渣的产生 D、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液吸收
  • 8. 关于Na2CO3NaHCO3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微粒的种类相同 B、可用NaOH溶液使NaHCO3转化为Na2CO3 C、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 D、室温下,二者饱和溶液的pH差约为4,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差异
  • 9. 氘代氨(ND3)可用于反应机理研究。下列两种方法均可得到ND3

    Mg3N2D2O的水解反应;②NH3D2O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3ND3可用质谱法区分 B、NH3ND3均为极性分子 C、方法①的化学方程式是Mg3N2+6D2O__3Mg(OD)2+2ND3 D、方法②得到的产品纯度比方法①的高
  • 10. 可采用Deacon催化氧化法将工业副产物HCl制成Cl2 , 实现氯资源的再利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HCl(g)+O2(g)CuO__2Cl2(g)+2H2O(g)ΔH=-114.4kJmol-1。下图所示为该法的一种催化机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为反应物HCl , W为生成物H2O B、反应制得1mol Cl2 , 须投入2molCuO C、升高反应温度,HClO2氧化制Cl2的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D、图中转化涉及的反应中有两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11. CO2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利用CO2为原料可以合成新型可降解高分子P,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反应①中无其他产物生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与X的化学计量比为1:2 B、P完全水解得到的产物的分子式和Y的分子式相同 C、P可以利用碳碳双键进一步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D、Y通过碳碳双键的加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难以降解
  • 12. 下列依据相关数据作出的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相同温度下可逆反应的Q与K大小的比较,可推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B、依据一元弱酸的Ka , 可推断它们同温度同浓度稀溶液的pH大小 C、依据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电负性依次增大,可推断它们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D、依据FClBrI的氢化物分子中氢卤键的键能,可推断它们的热稳定性强弱
  • 13. 苯在浓HNO3和浓H2SO4作用下,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中间体到产物,无论从产物稳定性还是反应速率的角度均有利于产物Ⅱ B、X为苯的加成产物,Y为苯的取代产物 C、由苯得到M时,苯中的大π键没有变化 D、对于生成Y的反应,浓H2SO4作催化剂
  • 14. 不同条件下,当KMnO4KI按照反应①②的化学计量比恰好反应,结果如下。

    反应序号

    起始酸碱性

    KI

    KMnO4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mol

    酸性

    0.001

    n

    Mn2+

    I2

    中性

    0.001

    10n

    MnO2

    IOx-

    已知:MnO4-的氧化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n(Mn2+):n(I2)=1:5 B、对比反应①和②,x=3 C、对比反应①和②,I-的还原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D、随反应进行,体系pH变化:①增大,②不变

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 15. 锡(Sn)是现代“五金”之一,广泛应用于合金、半导体工业等。
    (1)、Sn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第IVA族。将Sn的基态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补充完整:
    (2)、SnCl2SnCl4是锡的常见氯化物,SnCl2可被氧化得到。

    SnCl2分子的VSEPR模型名称是

    SnCl4SnCl键是由锡的轨道与氯的3p轨道重叠形成。键。

    (3)、白锡和灰锡是单质Sn的常见同素异形体。二者晶胞如图:白锡具有体心四方结构;灰锡具有立方金刚石结构。

    ①灰锡中每个Sn原子周围与它最近且距离相等的Sn原子有个。

    ②若白锡和灰锡的晶胞体积分别为v1 nm3v2 nm3 , 则白锡和灰锡晶体的密度之比是

    (4)、单质Sn的制备:将SnO2与焦炭充分混合后,于惰性气氛中加热至800°C , 由于固体之间反应慢,未明显发生反应。若通入空气在800°C下,SnO2能迅速被还原为单质Sn , 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 16. HNO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采用不同的氮源制备HNO3
    (1)、方法一:早期以硝石(含NaNO3)为氮源制备HNO3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NO3__NaHSO4+HNO3。该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性质是酸性和
    (2)、方法二:以NH3为氮源催化氧化制备HNO3 , 反应原理分三步进行。

    NH3O2INOO2IINO2H2OIIIHNO3

    ①第I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针对第Ⅱ步反应进行研究: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n mol NOn mol O2进行反应。在不同压强下(p1p2),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NO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解释y点的容器容积小于x点的容器容积的原因

    (3)、方法三:研究表明可以用电解法以N2为氨源直接制备HNO3 , 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电极a表面生成NO3-的电极反应式:

    ②研究发现:N2转化可能的途径为N2iNOiiNO3-。电极a表面还发生iii.H2OO2。iii的存在,有利于途径ii,原因是

    (4)、人工固氮是高能耗的过程,结合N2分子结构解释原因。方法三为N2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17. 除草剂苯嘧磺草胺的中间体M合成路线如下。

    (1)、D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2)、A→B的化学方程式是
    (3)、I→J的制备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加入过量的乙醇或将J蒸出,都有利于提高I的转化率

    b.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吸收蒸出的I和乙醇

    c.若反应温度过高,可能生成副产物乙醚或者乙烯

    (4)、已知:

    ①K的结构简式是

    ②判断并解释K中氟原子对α-H的活泼性的影响

    (5)、M的分子式为C13H7ClF4N2O4。除苯环外,M分子中还有个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在合成M的同时还生成产物甲醇和乙醇。由此可知,在生成M时,L分子和G分子断裂的化学键均为CO键和键,M的结构简式是
  • 18. 利用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 , 含有SiO2等杂质)生产纯铜,流程示意图如下。

    (1)、矿石在焙烧前需粉碎,其作用是
    (2)、(NH4)2SO4的作用是利用其分解产生的SO3使矿石中的铜元素转化为CuSO4(NH4)2SO4发生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3)、矿石和过量(NH4)2SO4按一定比例混合,取相同质量,在不同温度下焙烧相同时间,测得:“吸收”过程氨吸收率和“浸铜”过程铜浸出率变化如图;i.400°C500°C时,固体B中所含铜、铁的主要物质如表。

    温度/°C

    B中所含铜、铁的主要物质

    400

    Fe2O3CuSO4CuFeS2

    500

    Fe2(SO4)3CuSO4CuO

    ①温度低于425°C , 随焙烧温度升高,铜浸出率显著增大的原因是

    ②温度高于425°C , 根据焙烧时可能发生的反应,解释铜浸出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

    (4)、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置换过程中加入Fe的目的
    (5)、粗铜经酸浸处理,再进行电解精炼;电解时用酸化的CuSO4溶液做电解液,并维持一定的c(H+)c(Cu2+)。粗铜若未经酸浸处理,消耗相同电量时,会降低得到纯铜的量,原因是
  • 19. 某小组同学向pH=10.5molL-1Fe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Cu粉、Zn粉和Mg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剂的微粒及其还原产物。
    (1)、理论分析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CuZnMg中可将Fe3+还原为Fe的金属是

    (2)、实验验证

    实验

    金属

    操作、现象及产物

    I

    过量Cu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II

    过量Zn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无气泡冒出,此时溶液pH为3~4,取出固体,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III

    过量Mg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①分别取实验I、Ⅱ、Ⅲ中的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证明都有Fe2+生成,依据的现象是

    ②实验Ⅱ、Ⅲ都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③对实验Ⅱ未检测到Fe单质进行分析及探究。

    i.a.甲认为实验Ⅱ中,当Fe3+H+浓度较大时,即使ZnFe2+反应置换出少量FeFe也会被Fe3+H+消耗。写出FeFe3+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乙认为在pH为3~4的溶液中即便生成Fe也会被H+消耗。设计实验(填实验操作和现象)。

    证实了此条件下可忽略H+Fe的消耗。

    c.丙认为产生的红褐色沉淀包裹在Zn粉上,阻碍了ZnFe2+的反应。实验证实了Zn粉被包裹。

    i.查阅资料:0.5molL-1 Fe3+开始沉淀的pH约为1.2,完全沉淀的pH约为3。

    结合a、b和c,重新做实验Ⅱ,当溶液pH为3~4时,不取出固体,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续加入盐酸,控制pH<1.2 (填实验操作和现象),待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3)、对比实验Ⅱ和Ⅲ,解释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