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3 群落的演替 同步练习

试卷日期:2022-04-06 考试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
    A、生物进化 B、物种形成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 2.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3. 研究发现,火山活动驱使了野火事件强度的增加。野火事件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对植被的干扰和影响到达顶峰,在短时间内快速摧毁了原有的陆地植被系统,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植被系统从热带雨林到滨海草地的演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滨海草地最终一定会演替成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滨海草地高 D、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比滨海草地更复杂
  • 4. 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提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原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 5. 研究人员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记录如表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0~1

    1

    2

    3

    5~10

    50~150

    优势植物

    马唐草

    飞蓬草

    紫菀

    须芒草

    短叶松

    硬木栎

    非优势植物

    豚草

    豚草

    豚草

    火炬松

    山核桃

    A、弃耕的农田上和裸岩上发生的是演替类型不同 B、若此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乔木阶段 C、此地块上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比木本植物演替的快 D、弃耕农田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 6.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选择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进行3种不同更新方式的实验研究。一段时间后,生态恢复的结果如图所示。CK为未发生火灾的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草本层植物 C、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 D、人工促进更新的恢复策略更适合该地区火灾后植被的演替与恢复
  • 7. 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 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种葛藤和 鸡矢藤的叶片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然后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 R(R= 处理组干重/空白对照组干重—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感作用存在于种内和种间 B、入侵植物薇甘菊易形成集群分布 C、鸡矢藤对其他物种生长均表现抑制性 D、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因素之一
  • 8. 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 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 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 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9.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B、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
  • 10.

    如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 11.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 12. 弃耕抛荒是我国农业存在的重大问题,原因有农业收入低、农村人口进城、土地污染等,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中所有的杂草构成了一个群落 B、弃耕农田中主要存在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上将经历从草本到灌木到乔木的演替过程 D、农村人口进城不体现种群的数量特征
  • 13.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 14.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15. 下列是两个关于演替的实例:一是美国密歇根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群落,大约经历了1000年;二是美国东南部农田弃耕后经历了约100年发展成栎树-山核桃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密歇根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最后都有可能发展到乔木阶段,但所经历时间往往不同 C、两地群落演替到乔木阶段时,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是完全一样的 D、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影响群落的演替

二、多选题

  • 16.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实施弃耕还林后,在调查期间此地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A~B时间段,该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C、C~D时间段,灌木的出现导致草本植物消失 D、B~C时间段,该植物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 17. 石茅(也称假高粱)是多年生禾草,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其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而导致引进和扩散,目前已分布于我国多地,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石茅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B、石茅入侵初期,往往会呈现类似“J”型曲线的增长 C、石茅入侵后的迅速增长阶段,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无关 D、石茅人侵后,可能会改变当地的群落演替方向,破坏生态平衡
  • 18.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 19.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演替

    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物种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 20.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三、综合题

  • 21. “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

    (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4)、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变快”或“变慢"),这说明人类活动
    (5)、若干年后发现该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原因是

四、实验探究题

  • 22. 科研人员为探讨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根据样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不同、综合物种和群落结构等因素,选择了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基本一致的白刺、绢蒿、花花柴、雾冰藜、梭梭和柽柳6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采用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
    (2)、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通过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来衡量,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作为微生物整体活性的有效指标。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如图所示,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 , 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从整体来看,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依据是。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可知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位居第二。

    (3)、已知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演替。
  • 23. 薇甘菊是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种,也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每年我国因为薇甘菊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回答下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1)、在薇甘菊的源产地中美洲,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这是长期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2)、某人承包了薇甘菊的部分入侵地,用除草剂除去全部薇甘菊和其他的野生植物,种植了一些观赏菊。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里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薇甘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几年后有人发现地里植物上蚜虫增多,为了确定其种群密度,通常应采用

    法调查。

    (3)、田野菟丝子对很多菊科植物都有危害作用,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田野菟丝子能够从菊科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其生长变慢,直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和菊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花盆+生长良好的薇甘菊+不同数量的田野菟丝子

    对照组:花盆+

    b.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割薇甘菊,去除田野菟丝子后称干重。实验结果如下图:

    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接种的田野菟丝子数量的增加,薇甘菊光合作用积累的在减少。进行薇甘菊防治的最佳接种数量为

    (4)、接种田野菟丝子并不是消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