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中考二模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三中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中考一模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邵樊片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中考二模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三次模拟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2015-2016学年物理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沿江区域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兴化、泰兴三校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二模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四中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中考一模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四中2015-2016学年九年级模物中考二理试卷
-
1、金秋十月,漫步在友实校园,远远的就能闻到桂花香,这是现象:固态物体很难被压缩,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电站主要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C、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D、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热机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
-
3、玻璃破碎后,将破碎处压紧,但仍然不能复原,原因是( )A、两块玻璃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B、玻璃的分子间隔太小,不能形成扩散 C、两块玻璃的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D、玻璃分子运动缓慢
-
4、用激光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后接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 求:(1)、月地距离;(2)、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不停的行驶,行驶完月地距离所用的时间。
-
5、捏泥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技艺,其所用的土坯质量分布均匀。现用一块边长为、质量为的正方体土坯捏泥人,最后雕琢成型的泥人质量变为 , 求:(1)、泥人的密度;(2)、泥人的体积。
-
6、请阅读《刻漏》回答题。
刻漏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寒来暑往,花开花谢,从古至今,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变化,周而复始,而时间计量却是片刻不离地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刻漏,又称水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它是根据流水的量与流逝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使用刻漏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到了汉武帝时期则发明了浮箭漏,图甲所示为单级浮箭漏示意图。浮箭漏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播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因为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所以通常称为箭壶,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之上浮,所以称作浮箭漏。为提高计时精度,人们把单级刻漏发展成多级刻漏,多级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如图乙所示,从上往下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箭壶,上面的三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箭壶的结构图如图丙所示,里面有一个由箭杆和木块组成的箭舟,随着箭壶内的水逐渐增多,箭舟也慢慢上浮,在箭杆上面刻有精确的刻度,根据箭杆露出的刻度,就可以准确的读出时间。每隔一天,向日壶中装满水,将箭壶里的水倒空。东汉以后,我国刻漏最好的日误差已经可以达到在20s左右。刻漏作为古代计时装置,在类型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精度到高精度的演变。而在现代,其原理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文化展示和创意设计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刻漏,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计时的仪器。(2)、若图甲的箭尺上标记的A点是中午11点,请你判断箭尺上的B点是中午11点之前还是之后的时间,并写出判断依据。 -
7、实验桌上有光具座、2个凸透镜(焦距分别为5cm、10cm)、电子蜡烛、光屏、刻度尺。现利用上述器材探究物距一定时,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是否有关。(1)、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将电子蜡烛、焦距为的凸透镜和光屏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光具座的滑块上,将三者的中心。
②如图所示,将点亮的电子蜡烛固定在0cm刻度线处,将凸透镜移至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至在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 , 将焦距与记录在表格中。
③。
(2)、如图所示,凸透镜 , 物距 , 移动光屏,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 -
8、用图所示的装置(其中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且高度可调的电子蜡烛)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距是否有关。(1)、平面镜中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因此该像是像。(2)、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将电子蜡烛放在薄透明玻璃板前适当位置,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 , 将电子蜡烛B放到薄透明玻璃板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3)、画出本实验的数据记录表。 -
9、在物理课上,小力正在进行实验探究,他将两块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平面镜分别呈、、夹角,将电子蜡烛放在两块平面镜中间,观察电子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个数,实验装置俯视情况如图所示,小力所探究的问题是。
-
10、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实验步骤如下:
①让一束光沿玻璃砖方向射向镜面,光线沿方向射出,是入射角,是反射角,测量和 , 并记录到表格中;
②改变入射光线方向五次,测量和 , 并记录到表格中。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实验结论:光发生反射时,;
30
35
40
45
50
55
30
35
40
45
50
55
(3)本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
11、图所示是一种卫浴间用于烘干双手的电器,它能吹出暖风使手上的水快速变干。小力想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是否有关,他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他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用滴管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水的表面积相同,水的温度相同。
②打开吹风机加热挡对其中一滴水吹风,比较两滴水变干的快慢。
(1)、该探究过程存在的错误是。(2)、请写出改进措施。 -
12、某同学要测量一枚石头印章的密度,他进行了以下操作:(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端移动;(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石头印章的质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石头印章的质量是g;(3)、向量筒中装适量水,读出此时体积为 , 放入石头印章后液面如图丙所示,则石头印章的体积是;(4)、通过计算,得出石头印章的密度是。
-
13、用图所示鼓、鼓槌、碎纸屑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是否有关。(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改变自变量的方式是;(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 观测方式是;(3)、实验过程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14、用图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沸腾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请完成下列问题:(1)、加热过程中能够判断水沸腾的现象是:。(2)、待水温达到时,开始每间隔记录水的温度和是否沸腾,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是否沸腾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
15、按要求填空:(1)、如图甲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2)、根据图乙中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其折射光线、 , 在虚线框内画出一个适当的透镜。
-
16、如图所示,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同时开始计时,经过斜面上B点运动至斜面底端C点,测量AB、AC间距离和小车从A到B、C的时间,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
AC
路程s/cm
40
80
时间
3.6
5.1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坡度较大 B、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段的平均速度小于段的平均速度 C、测量小车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如果整个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D、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段的平均速度,可将小车从点静止释放,测量出它运动到点的时间,计算出 -
1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非常关注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光路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的成像光路示意图,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B、乙是近视眼的成像光路示意图,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C、甲是远视眼的成像光路示意图,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D、乙是远视眼的成像光路示意图,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
18、下表为几种晶体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210
-218
-117
-39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
沸点/℃
-196
-183
78
357
A、在时氧是液态 B、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C、固态水银熔化过程中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D、将的氮和氧放在同温度的环境中,持续升高环境温度,氮气会先分离出来 -
19、一束白光斜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到屏上,屏上呈现由7种色光组成的光带,图为此现象的光路示意图。对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现象是由于各种色光在棱镜中的反射角不同 B、此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C、此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雨后彩虹和此现象原理相同
-
20、小力学习了热现象后对知识进行了整理,画出知识结构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处应填气态,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 B、②处应填吸热,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C、从①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变化过程中放热 D、雾和露的形成是从①变成液态的物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