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卷网-试卷题库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小王研学期间拍摄的照片中,能够体现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3、“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戳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此材料最能反映(   )
    A、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B、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4、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上有可能看到的新闻是(   )
    A、北京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 B、孙中山、黄兴正在进行二次革命 C、康有为、梁启超正在维新变法 D、西方国家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5、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人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C、不同视角引发不同的历史阐释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6、“(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成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建立了民主政治 C、引领了思想启蒙 D、动摇了封建根基
  • 7、陈旭麓曾指出: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   )
    A、推翻君主专制 B、改变社会习俗 C、宣扬三民主义 D、得到人民支持
  • 8、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签订时间最晚的是(   )
    A、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 B、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 9、纪念碑、纪念雕塑都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纪念碑、纪念雕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相似之处是(   )

    A、收复失地维护统一 B、反对封建追求进步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D、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
  •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经济安全为根本。(   )
  • 11、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
  • 12、处罚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主要依靠纪律、法律、道德等强制性措施。(   )
  • 13、新文化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
  • 14、地主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成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15、《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 16、阴山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   )
  • 17、苏州人民喜食麦粉制成的面条,可以推断出苏州所在的太湖流域的主要耕地类型是适宜小麦生长的旱地耕作。(   )
  • 18、某校九年(2) 班的同学,开展“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

    项目驱动问题, 探索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收集资料

    【项目任务一】探寻古代希腊民主与法治

    公元前399年, 经过抽签方式, 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 组成陪审团, 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 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 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年后, 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雅典怎么会不忠实于自己呢? —— 苏格拉底案

    【项目任务二】探讨古代罗马民主与政治

    在共和体制下, 法律开明, 统治者贤智, 人民民风淳朴道德优良, 罗马就兴盛; 而在帝制统治下, 政治专横严酷, 人民无言论自由, 罗马大规模地对外侵略、掠夺, 贵族穷奢极欲, 民风败坏, 道德沦丧导致了帝国表亡。

    —马世力《世界史纲》

    【项目任务三】践行当代中国民主与法治

    某网红潘某某在社交平台上魔改传统戏曲, 引发巨大热议, 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对戏曲文化的不尊重。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绍兴市关于擦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部署工作,2024年7月《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草案)》经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后,根据审议意见对法规草案进行了修改。并将法规草案修改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公示结束后,将由绍兴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本条例。

    (1)、材料一中“雅典怎么会不 忠 实 于 自己”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划线部分的理解。
    (3)、结合项目任务三, 说说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 治 道 路的。
    (4)、根据上述项目任务, 概括“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并运用相关史实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 论证严密, 表述简洁)
  • 19、千年古城十年蝶变。某校制作了“浙十年·绍兴”的展览,请你帮助一起完成。
    (1)、【展区一】感受变化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外贸出口总额 (亿元)

    2013

    3967.29

    4.04

    1.96

    1976.2

    2023

    7791

    8.04

    4.88

    3810.2

    注: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3年的2.06缩小到2023年的1.6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十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蝶变?

    (2)、【展区二】解读变化

    栏目一:走进“枫桥经验” 栏目二:走进“千年兰香”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其核心内涵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通过组建街道、农村网格员,建设“共享法庭”,开展议事厅等举措,实现了“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的城乡治理格局。
        “枫桥经验”在基层自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
        为了振兴乡村,棠棣村还开设数字兰花共富工坊,从智能培育到直播出售,运用数字化手段经营拓宽兰花销售渠道;在村内建设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室外文体广场、配备一系列健身设施; 同时,积极开展本村群体活动,如健身排舞、趣味运动会、八段锦等激发村民加强体育锻炼的热情,这些措施使得棠棣村在实现共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根据栏目一,结合“新型的民主”知识,分析“枫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

    (3)、结合栏目二,谈谈棠棣村在“实现共富道路上越走越好”举措的合理性。
    (4)、 【展区三】总结变化

    古城绍兴,你我共建

    观看了本次展览,说说你能为绍兴的持续蝶变做些什么?

  • 20、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工业化和城市化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并塑造了崭新的阶级结构……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在思想觉悟成熟和组织结构完善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分裂和分散的局面,提出一致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也是共产党的“身份证”。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斗争。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虚幻的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从列宁、斯大林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变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从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与本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多国模式的成功探索……《共产党宣言》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摘编自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九上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1)、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1和图2反映信息之间的联系
    (2)、材料二中提及的“他们”指的是哪一阶级? 其一致的诉求是什么? 
    (3)、有人说,《共产党宣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请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该观点的理解。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借鉴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