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关于它们的共同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位于大河流域 B、都主要发展商业 C、都进入了封建社会 D、都创造了象形文字(第2题图)
  • 2、“巴以冲突”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以下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所在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五海三洲之地”

    ②气候干,温差较大

    ③居民普遍信仰佛教

    ④沙漠广布,耕地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词节选

    主要历程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自由,亲爱的自由,和保卫者同战斗!和保卫者同战斗!……

    1792年诞生,1795年法国督政府宣布此曲为国歌;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定《马赛曲》为国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指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

    歌词创作于1871年;1922-1944年它被定为苏联的国歌;1931-1937年它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歌曲诞生于1935年,1949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2004年,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二:政治精英会在不同时期和场合利用国歌音乐符号的设计来强化政治认同。国歌本身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个体施加影响。

    ——摘编自《国歌认知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实验政治心理学研究》

    材料三:研究发现,下图中的词汇在很多国歌歌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首国歌,说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歌歌词所描写的对象主要有哪些类型?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国歌的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4、九年级某班学生要开展以“人口迁移”为主题的橱窗展示学习活动,邀请你来参加。

    主题:人口迁移

    1

    标题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列表(部分)

     

    时期

    人口主要迁移方向

     

    明清之前

    东汉、魏晋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大批北方百姓南迁到江南地区。

    唐末五代十国

    北宋末期

    大批北方百姓南迁到江南以及更南地区。

    明清时期

    大批百姓迁往西北、西南等地;江西、广东等多省百姓迁往湖南、四川等地;山东等省百姓迁往东北;山西等省百姓迁往内蒙古等地;福建等省百姓迁往台湾。

    2

    展板3

    备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根据展板1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变化特点。
    (2)、请将展板2标题补充完成。展板3中的比例变化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3)、综合以上展板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全面分析。)
  • 5、绿色发展,功盖千秋;生态富民,福泽万代。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省是人口大省,淮安市岔河镇所产大米以其香、软、糯久负盛名。岔河大米选取优良品种进行种植,种植土壤主要来自白马湖清淤工程的湖底淤泥,种植过程采用稻虾种养模式,产销过程标准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

    【稻虾种养模式】稻田里的害虫、微生物为虾的生长发育提供饵料,而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同时,虾还会捕捉稻田里的害虫及虫卵。

    材料二:图1为岔河镇地理位置图,图2为“稻虾共生”模式过程图。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岔河镇稻米生长的有利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岔河“稻虾共生”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请你为岔河大米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 6、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厘清众多的民主概念和懂得更多的民主知识,有助于我们培养民主意识。下列图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 7、2018-2023年,我国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既展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市场机遇的决心,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这表明我国( )
    A、肩负大国担当,主导世界发展 B、坚持“走出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主动参与竞争,积极融入世界 D、谋求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8、道德与法治课上,某同学说道:“早在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2023年,我国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选项最符合他发言内容的是( )
    A、创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B、生活因创新而变得丰富多彩 C、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D、我国科技创新一直领先世界
  • 9、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等部门,面向全市中学生开展优秀模拟政协提案评选活动,获一等奖提案的领衔学生可以列席市政协开幕会。这有助于青少年( )

    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③了解政协这一行政机关的工作
    ④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新增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此举( )
    A、是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 B、体现了基层群众依法行使立法权 C、是提升国家权力机关地位的重要举措 D、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优势
  • 11、下图漫画《不该》告诉我们要( )

    A、积极调节情绪,避免自己情绪失控 B、客观冷静分析,理性对待他人评价 C、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D、听从他人意见,积极挖掘自我潜能
  • 12、退休教师陈孝林,6年来风雨无阻,坚持送教上门,让脑瘫少年小宇凡从目不识丁到精通5000余个汉字的读写。陈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他( )

    ①对挫折的认识
    ②对知识的渴望
    ③对责任的担当
    ④对生命的敬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下面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立法。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1)、《条例》的实施可以( )
    A、杜绝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B、提高全社会的网络素养 C、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D、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2)、《条例》回应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切,积极构建社会共治模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 )

    ①表明法律因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
    ②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司法保护

    ③要求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④只是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4、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山东泰安出土的玉琮与浙江良渚出土的玉琮相似度很高,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部分青铜器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十分相似。这些发现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 )
    A、浩如烟海 B、相互独立 C、辉煌灿烂 D、多元一体
  • 15、有同学以图示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下列不属于“共同点”的是( )

    ①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②由大国所控制

    ③在大战后最终形成的
    ④因大战而解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运动)”。与该史料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 17、在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历史,可深化对其发展的理解。下列史实组合符合该观点的是(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 C、华盛顿会议举行——五四运动爆发 D、中美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 18、下列领导人中,能够按照“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组合在一起的是( )

    ①克伦威尔
    ②华盛
    ③章西女王
    ④圣马丁
    ⑤林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 19、陈衡哲在《西洋史》中提到,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都是不错的。该提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 )
    A、兴起与内容 B、形式与实质 C、原因与结果 D、内容与影响
  • 2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以下史事对推动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的是( )

    ①秦朝设立郡县制
    ②隋朝开通大运河

    ③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