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开场白

    聆听让生命慢慢沉(diàn),聆听让生活脉络清晰。这学期我们打开新闻,聆听吕伟夺魁时观众(zhèn)耳欲聋的掌声;我们阅读传记,聆听居里夫人发现镭时(chì)热的心跳;____此刻,让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读,静静聆听。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沉(diàn)(    )   (zhèn)耳欲聋   (   )(chì)热

    (2)、请结合八上课文,仿照画线句,补全这段开场白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了艾青《礁石》,你有何感悟和体验?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 3、阅读

    材料一

    【甲】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黄鸡: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②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风景优美,欧阳修常来此游览。③六么:唐代琵琶曲名。④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材料二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材料三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祜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注释】①论卑而气弱:论著卑微,没有气势。②通经学古:精通经学,学习古文。③救时行道:挽救时弊,推行正道。

    (1)、阅读甲、乙两首词,完成下列填空。

    ①甲词意象丰富,兰芽、溪水、沙路、暮雨、子规,写出清泉寺的

    ②乙词的动词富有表现力,比如一个“拍”字,写出了

    (2)、在甲、乙两首词的画线句中,作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请结合诗句,试比较两者对人生看法的不同。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掇幽芳而乔木( )
    遂书以其亭焉( )
    天下争自磨( )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5)、虚词在语句中可起衔接作用,还可以突显作者的情感。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也”字,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6)、结合《醉翁亭记》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欧阳修的认识和评价。
  •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青年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新闻回放】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学习和生活,也危害身心健康。如果再加上非理性打赏充值,则会雪上加霜,严重损害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影响家庭和睦。解决这些损害、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和日益增多的经济纠纷,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清责任、各担其责。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出台《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细化退费标准和建议,根据各方过错情形,明确划分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责任方的担责比例。

    【青年说】

    分清责任有利于维护多方权益

    此次新规首次明确提出细化退费标准和建议,旨在通过明确责任划分,更有效地解决高发经济纠纷。当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了不合理消费时,可以依法依规向游戏企业提出退费申请;当网游企业收到申请后,也要依法依规审核并及时退还未成年人的不合法消费。这一措施不仅能有效减轻监护人不应承受的经济负担,依法止损,也能有效约束网游公司的利益冲动,依法维护网游公司的发展环境。

    此次新规明确界定了网游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若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网游服务提供者将承担100%责任。这就要求网游企业必须依法科学配置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金额等,同时要求监护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教育。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责任依然重大,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主动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避免其过度沉迷网游而忽略学业和身心健康。

    一(渤海大学)张同学

    凝聚共识以有效化解网游退费纠纷

    从旧时的丢沙包、跳皮筋到如今的网游,青少年的娱乐方式迭代迅速。本次出台的团体标准是推动解决“未成年人保护”与“游戏产业发展”对冲现状的一大举措。对此,媒体应发挥社会“瞭望者”“传声筒”与“把关人”的角色作用,运用传播矩阵,凝聚社会共识。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不仅要具备新闻敏感,更要把握宣传时机。当前媒体在网游退费中多为“事后发声”,却鲜有“预警信号”。新规出台后,媒体应着力把握这一宣传契机,宣传内容应聚焦于标准出台“为什么”有什么“如何做“等,起到宣传与解释的媒介功能,同步呼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的紧迫性。

    媒体是社会的“传声筒”,不仅要发挥通知功能,更要聚焦宣传对象。此次新规面向的群体包含未成年人、家长群体及游戏平台,其受教育水平、触媒方式各异。媒体应充分考虑分众化属性,运用传播矩阵突破平台壁垒,以短视频演绎等各类适用性宣传方式达到精准化的传播效果。在有效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帮助家长与游戏平台厘清网游充值退费中各类情况的责任。

    A当前报道多为对团体标准本身“划重点”,忽略了对受众意见的采集与反馈。媒体不仅应上传下达政策通知,也要下传上达群众声音,承担起社会论坛的职能,为广大受众提供讨论互动的平台。对于标准出台后的质疑声音,媒体应倾听、引导三方在议程讨论中从对立走向合力,达到推动退费问题切实解决的宣传实效。

    媒体必须审时度势地把握宣传时机、聚焦宣传对象、监测宣传效果,避免团体标准“纸上谈兵”。要以宣传报道推动三方责任落实,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陕西师范大学)董同学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4日第2版,有删改)

    (1)、上述材料中说“分清责任有利于维护多方权益”,请分条概述维护的各方权益所在。
    (2)、请你为材料中的A处补写一句话,要求与上面两段开头句式结构一致。
    (3)、议论性文字既要求有说服力,又要求有吸引力。请你就董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作为当事人的未成年人,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5、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做客

    练建安

    “落雨天呢,半上昼啦。”

    黄泥路,蜿蜒下行江边。老姑婆倚门张望,念叨。

    半山窝,有数间黄泥房,黑瓦上飘着淡淡炊烟。山脚下,隐约传来舞狮舞龙的锣鼓声。

    小孙女秀秀蹦跳过来:“阿婆,阿婆,俺要吃油枣。”老姑婆苦笑:“阿财哥来了,就给你吃。”秀秀仰头问:“都好多天啦,还没来呀。”

    是啊,大年初八了,阿财还会来吗?

    老姑婆是三十里外的邱屋寨嫁过来的,丈夫、三个儿子都没了,老大媳妇跟人跑了,秀秀是留下的独苗。穷困人家,亲戚往来就日渐生疏了。

    老姑婆很爱惜娘家,娘家只有一个弟弟贵昌。贵昌人老实,家口多,薄地半亩,又没个手艺,过得紧巴巴的。往日,老姑婆常回娘家来,捎带一些番薯干芋头粉啥的,接济家用。临走,阿财总要送老姑婆老远,眼圈红红的。老姑婆说,财啊,你这孩子,目汁脆呀。

    老姑婆往炉膛添了把芦箕。铁锅噗噗响,油枣散发出香甜气味。秀秀偎依在阿婆身边,舌头舔着嘴角。

    “姑婆,姑婆在家吗?”

    “哎,哎,来啦。”老姑婆颠巍巍地“奔”了出去。

    阿财来了,赤脚沾满黄泥,腋下夹着布鞋。“这孩子啊……”老姑婆到灶间端出了半盆热水。洗好脚,穿上布鞋,阿财摸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给秀秀,又从怀里掏出四个贴有红纸条的鸡蛋:“自家的生蛋鸡。”老姑婆接过,放在香案上:“自家人,客气啥呀。”

    食昼啦。客家人日常言语中,保持有中原古音。食昼,就是吃中午饭。老姑婆把“鱼”(用整块杂木雕刻成的一条大红鲤鱼)、鸡臂、油枣、煮米粉、烧豆腐等端上饭桌,热气腾腾的。

    “财呀,来,吃,年年有余。”

    阿财吃了点萝卜丝,说:“姑婆,您吃。秀秀,俺给你夹。”

    秀秀说:“俺要吃油枣。”

    阿财把油枣碗移到了秀秀一边。秀秀瞄一眼阿婆,咬着筷子,不说话。老姑婆夹了一块油枣给秀秀,又夹了两块给阿财:“吃吧,今年的油枣,红糖不好买,不甜呢。”

    “好吃,好吃,又甜又香。”阿财把碗里的另一块,让给了秀秀,“细人子,牙口好。”

    “财呀,有嘛介(没有什么)菜,行断脚骨饿断肠噢,多吃啊。”老姑婆把一块鸡臂往阿财碗里夹。阿财将饭碗往怀里躲藏,双手按住:“不要,不要,俺从小不吃,会坏肚子。”

    阿财明白做客规矩,那块鸡臂是万万吃不得的,那是主人待客的门面。何况老姑婆生活这样穷窘?初二到初八,主客推来让去,以致于那块鸡臂“柄”上,黑乎乎黏糊糊的。

    “年初八啦,没有人客来啦,财呀,你就吃了吧。”

    “秀秀吃,吃块鸡臂,长大一岁。”

    “阿财哥,俺吃了也会坏肚子。”

    那块鸡臂,谁也没有吃。阿财回家时,老姑婆用草纸包了里外三层,要他带回家当“等路”。细雨停歇了,有“日朗花”。阿财脱下布鞋,夹在腋下,含泪告别。山脚下,回望,老姑婆还在家门口看着他。

    阿财抹去泪珠,走上了廊桥。

    对面桥头,有一帮闲汉,坐在栏杆上啃吃甘蔗。

    阿财蹑手蹑脚走过。

    “站住!”

    阿财楞怔,继续走。

    “给俺站住!”

    一个衣着黑绸缎的壮汉挡住了去路。

    “干啥的?”

    “做客的。”

    “打赤脚?八成是小偷小摸。”

    “不是,俺是邱屋寨的。”

    “搜!”

    两个闲汉走上去,摸摸捏捏,搜出了一个纸包。

    “还给俺,姑婆给的。”阿财挣扎。

    壮汉打开草纸,看到的是一块鸡臂,挨近嗅嗅,皱眉,顺手抛落桥下。

    “俺的鸡臂啊!”阿财一头撞向壮汉。

    壮汉倒退,嗤啦一声,黑绸缎下摆挂在枯枝上,撕裂了一道口子。

    “绑了,赔钱赎人!”

    阿财被绑在廊桥木柱上,嘴里塞了块破布。

    “咋啦?正月大头的。”

    增发狮队刚好收工路过。

    壮汉说:“增发,你少管闲事。”

    “几多钱放人?”

    “你赔不起。”

    “三块大洋,今晡赏金全归你。”

    “嘘嘘,这是啥?上等洋绸。”

    “赌一把,咋样?”

    “呵呵,敢赌?划个道来。”

    “前方五六十步,有棵柚子树。”

    “咋啦?”

    “就剩一颗柚子,俺一把打下来。”

    “打下来,放人。打不下来,一百块袁大头。”

    “咋?一百块?”

    “一百块!”

    “哪……好吧。”

    增发弯腰拣起一块石子,掂量掂量,猛地旋转一圈半,摔出。

    一道亮光,破空划过。

    众人睁大了眼睛,屏住呼吸。

    远处枝头,黄叶飘落。柚子晃动,依旧高挂。

    增发抱着脑袋,蹲在地上。

    “砰!”

    一声枪响,击碎河岸的宁静。

    柚子应声落地。

    “谁?谁开的枪!”壮汉气急败坏。

    “路人。路人开的枪。”一位看似平平常常的路人笑着说。

    (选自《汀江记》,有删改)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你加以梳理,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文章语言。
    ①“哎,哎,来啦。”老姑婆颠巍巍地“奔”了出去。(“颠巍巍”和“奔”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②文中使用了很多方言,如"半上昼”“目汁脆"“有嘛介”等,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谁,历来有“老姑婆”“阿财”增发和路人”三种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4)、请结合小说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小说结尾“一位看似平平常常的路人笑着说”这一句话的作用。

    【链接材料】

    作者语:汀江千里,南流闽粤大地,奔腾入海。其间多有掌故传奇。沿岸行走,时见农耕风物习俗变迁,而乡土侠义长存,感慨系之,故作此文。

  • 6、《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英雄们的义举充分体现了“义”字的精神。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他的事迹,阐述他所体现的“义”的精神。

    林冲(豹子头)   武松(行者)  卢俊义(玉麒麟)  李逵(黑旋风)

  • 7、古诗文名句填空。

    文化传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的涓涓细流,它汇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与情感,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丰富底蕴。在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中,诗词名句尤为耀眼。“酿泉为酒,”这是欧阳修宴饮山野,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情怀流露;“ ”,这是李白面对困境仍怀揣梦想,矢志不渝地抱负于天下的壮志豪情;“”,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首联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对贾谊命运的感慨与同情;“”,是韩愈在左迁蓝关途中仍表明自己刚正不阿、忠心为国的精神,即便前路艰难,亦不改其志。

  • 8、【体悟生活常怀感恩】

    鲁迅感激藤野先生给了他勇气,继续写一些”正人君子”之流的文字;朱德感激母亲教给他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生命中的“贵人”,像一朵烟花,点亮你的天空;像一盏明灯,照亮你的黑夜……

    请以“生命中的贵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借以表达对给予你关爱、勇气、教导、欣赏、指路……的“贵人”的感激、怀念之情。字数600字左右,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9、【欣赏诗文比较情怀】

    【甲】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清)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色随人欲上船。

    【注释】①推篷:拉开船篷。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嘎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泗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命之回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唐·元结)

    【注释】①营溪: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②欹(qī)嵌:石块倾斜插入溪岸的样子。③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④俾(bǐ):使。⑤裨(b)):补助,增添。

    (1)、【甲】诗第一句把山色比作“春云”“轻烟”,依次写出山色① , ②的特点;第二句中的③字使画面富有动态美,描绘出富春山水的变幻多姿。
    (2)、“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一语妙趣横生,请加以赏析。
    (3)、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解释

    流数十步

    词类活用法

    横柯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②此溪在山野之上

    字典查阅法

    ①你,你的;②像,如,好像;③假如,如果:④与,和;⑤此,这个;⑥至,至于

    ③为之怅

    成语推断法

    成语:悠然自得,意思是形容悠闲舒适,心满意足的样子。

    (填序号)

    命之曰右溪

    课内迁移法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请根据文意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仅限两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5)、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①右溪“垂阴相荫”,可见林木茂密,遮天蔽日,与《与朱元思书》中哪两句景物描写相似。请找出原句,并用现代汉语描述。
    ②元结为营建右溪,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述。
    (6)、山水可以寄情。三则古诗文的作者通过描写山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0、【品味人物体察生活】

    饹馇刘

    宋向阳

    ①水城的柳条巷里有一家老作坊,青瓦,灰墙,方格窗,经过几次修茸,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样式。门口斜插着一面黄旗,上边写着三个红字:饹馇刘。

    ②刘福生经营着这家饹馇作坊,独生女儿香秀随丈夫去了南方,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白天,刘福生用石磨碾绿豆面,然后加水过箩去渣,再除毛浆;半夜,他又早早起来,用姜黄汁和面,搅成糊状,在锅上摊。

    ③水城里有好多家摊饹馇的,星罗棋布。众人却说,即便把刘的黄旗摘了,照样能闻着铬味儿找到他的作坊。

    ④巷里有个鞋匠叫王十三,日子过得不赖,常常到刘福生家买饹馇吃。谁知,王十三家里,突然着了大火,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再也没有光顾刘福生的作坊,即使在门口路过,他也是佝偻着腰,捂着鼻子匆匆而去。

    ⑤祸不单行,王十三又得了场重病,瘦成了皮包骨。媳妇见他快不中了,便四下借钱为他准备后事。

    ⑥凉炕上,王十三紧闭双眼,仿佛真魂就要出窍。家人围在一旁,正哭天抹泪。这时,面色枯黄的刘福生包着一大块饹馇,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面前。王十三的鼻尖动了动,猛地睁开双眼喊道:饹馇刘!饹馇刘!吃了这块铬,王十三的脸色居然缓了过来。王十三媳妇翻箱倒柜找了几枚零钱,双手颤巍巍地捧给刘福生,他却摇摇头说:“十三是我的老客户,没少照顾我。”说完,笑呵呵地走了。

    ⑦一连数日,刘福生都给王家送饹馇来,分文不取。不久,王十三又在巷里摆起了鞋摊。

    ⑧不知何时,水城里开了一家大饭店,用刘福生的饹馇做了一道招牌菜,每天来客爆满。饭店老板找到刘福生,让他把饹馇独卖他一家。刘福生说:“这可不行。”老板说:“只要你不给别人,价钱我给你翻翻。”刘福生的头摇得跟浪鼓似的,说:“水城的大街小巷都有我的衣食父母,我不能只钻钱眼,把心挤没了。”老板在他家坐了一天冷板凳,脸都快绿了,刘福生却在隔壁不紧不慢地磨着绿豆,嘴里还哼着评戏段子。终于,老板拍拍屁股站起身,冲刘福生翘了翘大拇指,走了。

    ⑨水城有一座火车站,有人在那里卖起了饹馇。这天,一个老头倒背着手,在摊前来回转悠。摊主冲他笑道:“大爷,我这可是正宗的饹馇刘,保您不上当。”老头笑了笑,说:“好啊,你的东西我都要了。”

    摊主高兴极了,赶紧用报纸包装蚀。老头突然吼道:搁着!摊主顿时愣住,说:“大爷,我这是呀。”老头啪地拍了一下案子,说:“我让你别动,搁着。”他嗖地抖开报纸,指着那一摞说:“你瞪大眼睛看看,这饹馇刚折上就撕开了,分明是白面掺多了。”摊主慌了神,道:“你别瞎说呀。”老头哼了一声,抓起一块说:“你这饹馇看着亮黄,其实是掺了色素,才闻不到姜黄和豆香味。”

    摊主道:“你咋啥都明白?”

    老头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就是刘福生。”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超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

    数年后,刘福生因病去世。出殡那天,柳条巷内外人山人海。很多吃过他饹馇的人,都系着白布来为他送行。刘福生的女儿香秀被人架着,简直哭成了一滩泥。大伙纷纷感叹:“刘饹馇的黄旗再也竖不起来了。”

    一天凌晨,饹馇刘的作坊里突然亮起了灯。人们惊喜地涌过来,还排起了队。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

    【注】①饹馇(gē zha):食品,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或炒菜吃。

    (1)、红花还需绿叶衬,才能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写人的文章往往会用次要人物陪衬主要人物,来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完成如下表格。

    次要人物

    衬托

    主要人物(饹馇刘)的个性特征、精神品质

    凉炕上,王十三紧闭双眼,仿佛真魂就要出窍。家人围在一旁,正哭天抹泪。

    雪中送炭,乐于助人

    刘福生摊铬的手艺精湛

    终于,老板拍拍屁股站起身,冲刘福生翘了翘大拇指,走了。

    (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说着话,他一把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怒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
    (3)、请说说你对结尾“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一句的理解。
  • 11、【阅读材料学会生活】

    【材料一】

    分餐制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莱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的就餐方式。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种:厨师分餐,厨师在厨房将制作的菜点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服务员分餐,餐厅服务人员在分餐台或台面将菜点成品分配给每位就餐者;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成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属于分餐制。

    【材料二】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也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合餐制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用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出现了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对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材料三】

    合餐制是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伦理道德观念、饮食审美情趣、勤俭持家传统、烹调工艺体系和宴宾待客礼仪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必然古今一线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至于《周礼》《史记》记载的史料,虽然也有一点“分餐“的意味,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宗法礼制下的生活等级待遇,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战国时代,科学地实行全民分餐难以想象。

    【材料四】

    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调查数据:


    认可

    顾虑

    抵触

    沉默

    其他

    分餐制

    39.05%

    27.92%

    12.91%

    12.25%

    7.87%

    公筷公

    53.18%

    22.34%

    8.46%

    8.50%

    7.52%

    【材料五】

    行业协会人士: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对“分”比较忌讳。喜欢热热闹闹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此外,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莱式菜品,也不好分。

    餐饮业经营者: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是典型的分餐制。但和食堂就餐不一样,上餐厅下馆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有社交属性。在重庆,麻辣红汤九宫格是传统,也是主流。本地也有一人一锅的小火锅餐厅。这样很好,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餐饮业创投人: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投入产出比。分餐制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之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分餐制带来的价格提升,消费者能否承担?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餐形式可以分为厨师分餐、服务员分餐、就餐者自行分餐三种形式。 B、合餐制就是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这样有利于营造温馨的气氛。 C、分餐制早在商周就已经出现,在过去就是进餐方式的主流。 D、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和彼此的分享是出现合餐制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四】【材料五】,你认为目前推广分餐制面临哪些困难?
    (3)、奶奶七十大寿,爸爸将在家中聚餐庆寿。我以为多人同吃一桌饭菜,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想向爸爸建议寿宴采用摆放公筷、公勺自助分餐的形式。请结合材料找出理由说服爸爸。
  • 12、【阅读名著评价人物】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能闲。”长征历经千险,波澜壮阔,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命名大多以事件发生地的地名来命名。如袭占安顺场、激战腊子口等。请按照以上命名形式,参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

    (2)、《红星照耀中国》这样评价红军:

    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

    四川军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请你结合整本书内容,从“火焰”“人”“疯子”“神”中任选一个评价红军的词填入横线,并阐述你的理由。

  • 13、【阅读新闻,准确表述】

    最美重逢____。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在北京圆明园举行。展览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呈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

    这7件石柱文物是圆明园建筑构件,【甲】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来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通过各方努力,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7根石柱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圆明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乙】此次文物回归,为新时代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创举了新路径。

    (1)、请你根据消息的内容,把消息的标题补充完整。(不超过8个字)
    (2)、消息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均有语病,请你分别作出修改。
  • 14、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

    中国古典诗文是古人的眼中美景,胸中丘壑。

    诗文绘美景。《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 ”是白居易眼中的西湖早春之美;《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是王维眼中的塞外雄浑壮阔的美景。

    诗文蕴情怀。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 , 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刘桢用“?松柏有本性”对堂弟寄寓无限期望。

    诗文言理趣。曹操用“老骥伏枥,”写出老马虽然伏在马槽,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启示人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 15、【回忆人物,积累语言】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 shòu 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的、笔直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然不惊。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周jì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成。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轻(A.yíng    B.yín)   
    然不惊(A. qiāo  B.qiǎo)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黑shòu 
    ②周jì
  • 16、写作

    俞敏洪在《一堆散乱的砖头》一文中写道:

    “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只是占据了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7、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长,隐岷山。州举有道 , 不应。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天宝初,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帝赐食,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后有诏长流夜郎。敖,还寻阳,坐事下狱。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注释】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材料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歌整理

    李白经历概述

    对应作品

    时空定位

    诗眼

    24岁。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

    《峨眉山月歌》

    秋夜峨眉舟中

    思君

    《渡荆门送别》

    夜荆门舟中

    怜故乡

    34岁。春在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  洛城

    故园情

    38岁。一说此诗写于天宝六年(47岁)

    《送友人》

    春暮  渡口

    游子意

    故人情

    44岁。在长安穷途失路。送友人入蜀,寄寓功业难求之意

    《行路难(其一)》

    未知  长安

    心茫然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夜  五溪

    愁心

    材料三:李白诗三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所作

    注: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注: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

    (1)、任务一:初识文意·撰写人物短评

    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成语提示法:来之,则安之

    ① 

    结合语境法

    查阅字典法:①聚集:②适逢:③将要

    . (填选项)

    (2)、用“/”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左右以水饋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经验,仿照示例从其他角度为李白写一则短评,80字左右。
    示例: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又欣然接受永王李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
    (4)、任务二:联读诗篇·分析情感变化
    李白在初出巴蜀时,依次创作了材料三中的三首诗歌,请结合三首诗中意象的变化,分析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的情感变化。
    (5)、任务三:诗酒青春·研讨李白诗风
    都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你如何理解“浪漫”这个词?请从李白以下诗作中任选一首进行阐释。
    《望天门山》   《渡荆门送别》
  • 18、班级拟组织“嫦娥冲霄汉·科技耀星际”知识科普活动,下方是收集的部分材料,请你参与筹划,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今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

    在《开学第一课》现场,航天科技集团黄昊表示,月球是我们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通过研究小小的土壤,可以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甚至太阳系的奥秘。

    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挖的土,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土壤。嫦娥六号是落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撞击坑。在这“挖土”,可以获得月球最古老的岩石或者月壤的样本。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次任务之一,嫦娥六号的具体难点,一是整个着陆过程特别难,月球背面相对要崎岖,有高地、有低洼,要求着陆更准确:另外一个难点就是通信难,月球背面不能够直接通信,必须经过一个二传手——中继卫星。特别是起飞需要落点的准确位置,确定所处位置才能准确入轨,这就要求航天器更“聪明”。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材料二:

    嫦娥六号有四大“神器”,它们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呢?

    上升器和着陆器落月挖土,挖土成功后,上升器起飞,带着挖来的土与轨道器汇合后,自动把挖来的土放进返回器里,也就是返回器里。最后,轨道器带着返回器返回,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单飞”,带着月壤满载而归。

    (有删改) 

    材料三:

    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材料四: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命名为“嫦娥工程”,画出“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蓝图。嫦娥一号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就是要实现绕月飞行的目标。

    6月25日下午,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湛蓝的天幕之下,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到家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激动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主持我国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尽管已是八旬高龄,每逢探月工程的重要节点,他仍坚持到场见证。“17年来,“长征”火箭以全胜成绩六送“嫦娥”飞天,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向下一次成功发起挑战。”这位已经奋战61年的航天老兵豪情满怀。

    从望月抒怀到着陆月球,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创造中国纪录到实现世界首次,中国探月在20年里实现历史性跨越,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1)、【文意理解辨析】

    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了理解和判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六号采样任务的“难”体现在:月背复杂地形导致的“着陆难”和月背通信离不开中继卫星的“通信难”。 B、月背珍宝能成功搭上“回家专车”,离不开四大“神器”一一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轨道器的分工协作。 C、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在太空中验证和试验了多项新技术、新设备,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的圆满完成。 D、“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致力于解决“怎么去月球”这一难题,而嫦娥一号任务属于“绕”这一阶段的实践。
    (2)、【图文转换】

    图片制作小组的同学整理了时间轴,这种形式可以系统、完整地记录某一领域的发展轨迹。请你阅读材料三的时间轴,完成发现与探究。

    时间: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2020   2024

    发现规律:

    数字:38万千米、26天、1731克

    发现特点:

    由此探究出的科学精神:

    (3)、【拓展探究,观点表达】

    科普活动接近尾声,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嫦娥六号工程的意义,作为本次科普活动的结束语。

  • 19、阅读

    凌冬不改清坚节(节选)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这反右斗争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作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先生说:“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的一批文化人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五)

    大概在1974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84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辛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那时出版的书刊,要体现批儒评法的精神,文中又要大引毛主席语录,这些于《发凡》实不相宜。我只说了一句:“修辞与题旨情境的关系,是全书的纲,不要改。”

    “唔。”他好像点了点头,停顿一下,他又说:“至于修辞格还可以增些,如“影射”就可列入。”

    (有删改)

    (1)、【任务一:忆先生】

    本文主要写了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语段(二)

    有胆有识

    语段(三)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语段(四)

    语段(五)

    陈先生修订《修辞学发凡》

    (2)、【任务二:析语言】

    文中多次引用了陈先生的原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任务三:明文体】

    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4)、【任务四:比异同】

    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写法和内容情感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 20、长征胜利,距离我们已有88年之久。但即使年代久远,长征精神却没有被人们忘却,因为它早已深深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小语和小文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后,有了如下的发现和探讨。

    【材料一】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长征》)

    【材料三】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1)、请比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作者

    斯诺

    作者身份

     (国籍)记者

    中国军旅作家、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采访对象和方式

    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亲身受访

    下层战士层层转述

    内容之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述了长征中③这一事件

    创作目的之异

    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

    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2)、小语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如下疑问,向小文求助。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实施描述中,有一处明显不同:①.为什么在描述同一事件时,会有这样的不同?

    小语,结合材料三和表格(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原因在于:②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