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现代文阅读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投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芥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⑪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图。”
⑫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⑬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⑭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村庄梨花绽放、老人授粉、蜜蜂飞舞等生机盎然的场景,为全文奠定轻松、美好,充满生机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①段运用补叙,补充交代了老陈爱上水泥画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老陈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C、“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亮亮的”既指阳光从梨花间透下来,斑驳的亮光,也指乡村发展一片光明 D、老陈向“我”介绍他们村有三件老物件:水泥画、川北民居和老梨树,其中水泥画最终还是会失传。 E、文章标题“绽放的梨花”意蕴丰富,既实指古老村落里的梨花,也指水泥画、老房子等传统技艺与物件,还指如梨花一样高尚的品质。(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3)、谈谈你对结尾“景物浮现在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这句话的理解。 -
2、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购买国货。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③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④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改动)
【材料二】
①在湖南永州地区,妇女中间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女书”的古文字,是由几千年前江永的一群女孩创造的。她们不甘于活成世人规定的样子,也想在世界上留下她们生命的痕迹,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干是她们以竹蔑为笔,以锅底灰为墨,创造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女书。
②由于女书极为独特,因此有“山中的野玫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之美誉,2002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5年以“全世界最具性别特征文字”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古时候,在主人去世后,女书作品往往会成为殉葬品焚烧或掩埋,而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如今,几乎人人识字,当地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甚多,因此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了。自1983年女书被全世界熟知后,保护女书的工作就在不断进行。但在2004年,随着最后一位女书老人的谢世,女书的传承人才紧缺,加之人们对女书文字知之甚少,女书文字已濒临消亡,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购买国货的潮流兴起,文创产品的层出不穷,表明只要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就能促使国潮产品流行,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 B、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保持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 C、唐尚书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品牌产品重在装饰它的包装,着重运用精美图形、繁体字等方式来增强其文化特色,这些都不过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行为。 D、女书文字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求,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可惜的是,虽然国家和个人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女书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白觉、文化自信就是在客观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 B、国潮产品的流行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 C、国潮是一种简单的包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 D、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文字,女书不仅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江永女书濒临消失的原因。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可法,宇宪之,祥符人。举崇祯元年进士,投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可法廉信,与下均①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投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② , 誓师勤王③。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赫④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骛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逆如徐州。
依报吁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逆破。可法自不殊⑤ , 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逆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逆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股,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纺⑥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减)
【注】①均:同等,此为动词,指共同承担。②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借指朝廷,也借指京城。③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款援王朝。④赫:因羞愧而脸红。⑤殊:死亡。⑥袍纺:朝服和手板。品官朝觐君王时使用。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文言文中有“迁移、变动、调动、流放、贬谪”等含义,“稍迁户部主事”中的“迁”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迁”含义不相同。 B、“风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中的“潜”本义为“隐藏在水面下活动”,此处可引中为“偷偷地,私下里”。 C、“方”在古文中有“正,正在”“刚刚,才”等含义,“王事方股”中的“方”应为“正”的意思。 D、“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中的“之”与《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之”含义相同。(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B、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C、军行/d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D、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4)、史可法被誉为民族英雄,在他的衣冠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激励了无数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你如何评价史可法呢?请结合原文内容作答。 -
4、古诗词鉴赏
润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孟浩然
弊庐在郭外,素②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出栖事,将寻静者③论。
【注释】①皎上人:僧人名皎。②素:旧的。③静者:这里指皎上人。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庐”“素产”两个意象生动动自然,其隐含着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和淡泊的心境。 B、颔联中的“不闻”二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用极其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乡野间悠闲自在、安适无忧的田园生活。 D、本诗以情开篇,诗风恬淡,色调清丽,诗语自然纯净,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2)、“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本诗的画面描写极具特色,学习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本次探究的内容,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表格。画面提示
①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②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请展开想象,从①②中任选一组展现其中的画面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描写其居住地环境的①。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以及对田园生活的②之情。
-
5、学校开展“诗苑漫步,以诗会友”的主题活动,请你帮小雯完成后面的问题。(1)、生活从不缺诗意,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描绘的活动名称。
①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2)、小组同学将积累的古诗辑录在了一起,请仿照示例,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古诗中的“雨”
古诗中的“花”
古诗中的“①。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③。
(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小雯级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一份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A. 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应付考试。
B. 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 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 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 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题意。
E.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 答:老师要求。
结论:。
-
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请你依据示例,帮助小雯同学为郑板桥的《竹石》写一段解说词。(不超80字)
题目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石
作者
苏轼
郑板桥
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说词
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林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溪水碧波里,两只鸭子正在欢乐地嬉戏,它们已经率先感受到了春水的温暖。整首诗洋溢着春日勃勃的生机。
-
7、小雯觉得病句和标点符号题不太好确定答案,请你帮助她找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板蓝根、石膏、芦根等配制而成的。(将“配制而成的”删掉) B、中国共产党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将“在历经磨难中成长”与“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互换位置) C、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D、“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静下心来一―不要浮躁一―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
8、 小雯同学积累了本学期重点古诗文,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整理单。
古诗文整理单
整理角度
安得广厦千方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时伤世。
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老少相和,其乐融融。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鼓励又让你乐观对待人生,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
9、小雯同学善于在语境学习中掌握字词,下面是她积累的一段文字。请阅读并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夏日的午后,静坐书房,(zào) 动的心伴随着清茶在水中轻盈起舞,随后慢慢沉静。摊开一本新书,那淡淡的书香,交融着袅绕的茶香,悄悄地(mí)漫开来。顿时让整个书房清香四溢,颇有春意盎然之感。这沁人心脾的茶香犹如一支兴奋剂,不觉间唤醒了烈日下沉睡的书房,也兴奋了书房中那伏案而作的读书人。
A、“(zào)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B、“(zào) 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C、“(zào) 动”写作“躁动” “袅绕”的“绕”读“rào” “(mí) 漫”写作“弥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 D、“(zào)动”写作“燥动” “袅绕”的“绕”读“rǎo” “(mí)漫”写作“迷漫” “沁人心脾”的“沁”读“qìng” -
10、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害怕"恐惧"。不惧"就是“不害怕"“不恐惧"。人生因不惧风雨而迎来灿烂阳光,因不惧失败而拥抱成功,因不惧困难而勇往直前……“不惧"是一种心理,更是实际的行动。
请以“不惧”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打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1、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班级开展《艾青诗选》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关于如何学习《艾青诗选》的讨论,请你参与,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冀:我认为《艾青诗选》应探讨诗歌的 ,如《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散开……"中,诗人用“ "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人们;用“"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一切旧势力、种种困难。
小语:我认为应分析艺术手法,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诗人精心选取疗一组表示的词语勾勒出黎明鲜明、和谐的画面;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又用".字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小文:我认为应体会诗歌情感,如《北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达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诗人用近乎散文的诗行表达了极为深厚的情感。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些都是阅读《艾青诗选)这本书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最美的格桑花
①那年,他考取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他没有同学那样一进大学校门,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手机游戏……他日夜苦读,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大三下学期,他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圆梦行动——到偏远艰苦的地方支教。
②他通过支救助学联盟联系好了贵州一所藏区村小。上一个支救的老师走了数月,学校迟迟找不到新救师,只好给学生放假。他的父母竭力反对:怕他耽误学业,怕他吃不了那个苦,怕他万一有个闪失……他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背上行李包,毅然踏上支教的路。
③先是坐火车,后是汽车,再是三轮车、摩托车,又经过两天徒步跋涉,他终于到达了那所山村小学。和很多有着支经历的大学生一样,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几间破旧的教室坐落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山腰上,门窗上几乎找不到一面像样的玻璃,几块木板涂上黑漆算是黑板,阳光从破旧的窗户和屋顶破裂的瓦缝里出来……眼前的一切,让他恍惚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震惊、失望,种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④他走进救空,走到那些瞪着茫然的大眼睛却又顽劣无比的孩子们中间,走进那些宁可让孩子放羊也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庭中……几个月过去,一切都有了转变,那些辍学的孩子已经陆续返回学校。
⑤新鲜、忙碌、充实之后,另一种情绪溢满心头。手机没信号,电脑成了摆设,信息不畅,交通闭塞,一日三餐几乎顿顿土豆、白菜。每当下午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校园里空落落的,没人跟他说话,哪怕吵一架也行,孤独寂寞想家,像夜猫的爪子挠着他那颗年轻的心。
⑥闲暇时,他也会到学校周边的山岭上转转,去看邢五颜六色的格桑花。他知道,在藏民的心目中,格桑花是幸福之花、希望之花。漫步在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中,他陶醉了,心中燃起一簇簇火焰,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和梦想……
⑦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顿感失望。那天,他将自己心爱的钢笔落在讲台上,返回找寻却再也不见了踪影。那是他18岁生日时,一个好朋友送给他的礼物。显然,钢笔被班上哪个同学拿走了或者说偷走了。回想自己一腔热血,干里迢迢来到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学生却做出这样让他失望的事,他伤心,他恼怒,他失望……他想离开这里,回到熟悉的大城市……一连几天,他情绪低落,校园的操场上再也看不到他跑步的身影。孩子们像受惊的小鹿,愣愣地看着他,不知道老师这是怎么了。
⑧晚上,他在宿舍整理行李,然后坐等天亮准备离开。他正翻看着自己的支教日记本,其中的一句话让他顿时脸红:是男子汉,就要有为实现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勇气和魄力!他的眼前浮现出班上26个即将因为没人教到处乱跑的情况……他犹豫再三,解开了背包。
⑨教师节那天,当他推开门的一刹那,一股股浓烈的花香扑鼻而来。他看到,讲台上堆满了一束束格桑花,红的、白的……那么热烈,那么夺目。每一束格桑花都用一根细红绳认真地捆着。他一束束地拿起来,不多不少,整整26束!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那天的课就这样,在花海里开始了。他并不知道,此刻台下的角落里,有个眼皮红肿的孩子正怯怯地望着他。
⑩中午,在宿舍,当他解开最后一束花时,发现那支丢失数日的钢笔和一张字条,宇条上用歪斜的字迹写着:老师,对不起,我不该偷偷拿走您的钢笔。我弟弟身体残疾设能上学,听说您有一支漂亮的钢笔,他想摸摸……原想当天还给您,可他太喜欢了,所以一直拖到今天才给您……
⑪读着读着,他的眼睛湿润了。他为自己一时冲动差点冤枉了孩子而羞愧,更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惶恐。他轻轻捧起那束格桑花,静静地看着,唤着。那一刻,他眼前浮现出一张,不,是26张两腮满是高原红的可爱的笑脸。每一张笑脸就像一束恪桑花。那是他见过的最美的格桑花。
(节选自2024年第i期《青岛文学》,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梳理井概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长途跋涉后看到学校的一幕,他感到→生活单调,交通闭塞,他感到→钢笔丢失,他感到→收到字条,他感到羞愧、惶恐。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及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加横线的句子。(4)、格桑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深层寓意?请结合文本作答。(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他父母力反对他支校,主要是出于对他的关爱。 B、第④段通过学的孩子陆续返回学校侧面表现了他支教付出的努力。 C、第⑦段孩子们像受惊的小鹿看着他,主要是因为他太凶了,害怕他。 D、第⑧段他看到日记本上的话和想到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情景最终决定留下来。 -
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感悟“闻过”的境界
①刘少奇同志说:“人对错误的态度有三种:改正得快,改正得慢,死而不改。改得慢不好,死而不改更不好。”无论是过错、过失,还是缺点、不足,抑或是缺陷、短板等,皆可称之为"过”。由于工作和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意外情况、偶然因素、突发事件也可能不期而遇,所以有"过"在所难免,实属情理之中,但闻过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也彰显不同的修养和格局境界。乐意闻过、善于省过、勇于改过,既是一种气度、胸襟,更是新时代对我们每一位青年提出的要求。
②“闻过则喜”见智慧。孟子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来教育弟子们要正确对待批评,“闻过则喜”便由此而来。喜欢闻过,过键就会且渐消除而福分增加:喜欢听赞美之词,声誉就会日渐损伤而祸患降临。"闻喜则喜"是人的一种本性,要做到像孟子般面对批评而喜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必须和本能较劲,在长期磨炼中,从“闻过不怒”到“闻过不责”,然后才能渐渐达到"闻过则喜"的境界。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别人的善意,拓宽自己的“心量",真正把批评听到心里去;要诚恳接受批评,虚心接纳意见,不断拓宽格局、提升境界。
③“闻过则省”严修身。《庄子·人间世》有一则寓言故事,颜回向孔子请救游说之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所谓“心斋”,就是一种内省。孔子还补充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要时常保持戒惧心态,对照高尚道德信念、健康情趣品行审视自己,这样才能练就"百毒不侵"之身。闻过之后做到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能把毛病当成封特点,更不能把缺点看成优点。“闻过则省"既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到“三省吾身,谓子无怒”,自省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然而,真正做到自省并非易事,对照是非标准知道过错不难,但坦荡面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诚如孔子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只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摒弃各种思想"毒未",才能保持思想“常青”。
④“闻过则改”促成长。(周易)灰云:“君子以见则迁,有过则改。"知错必改是闻过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知过而改诠释的是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善待权力,升华的是道德品行,提升的是能力素质。伤口见光易好,捂着易烂。我们____,坚定改的决心,不回避、不遮掩,即使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也毫不犹豫立即改之,不达目的誓不休;____ ,从点滴细节改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改正过错过失; ____,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经常查漏补缺,在坚持中确保问题清仓见底、整改归零。
⑤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我们在向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应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1)、梳理文章思路,用“|”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根据上下文意,请将下面三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弟④及横线处合适的位置。 (只填序号)
A.要闻过印改不迟疑
B.要持之以恒不懈怠
C.要行动有力不空谈(4)、文中两处加波浪线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将答案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喜欢闻过,过借就会日渐消除而福分增加;喜欢听赞关之词,声誉就会日渐损伤而祸忠降临。
②(周易)有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岛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金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往年因雪霁①偶入西溪,竞得见世外佳景。日虽露影,雪积未疏,竹眠低地,山白排雪,风回雪舞,扑马嘶寒,玉堕冰柯,沾衣生湿。遥想梅开万树,目乱飞花,自我人迹远来,踏破瑶街②十里,生平快赏,此景无多。因念雪山苦行,妙果以忍得成,吾人片刻冲风③ , 便想拥衣炉火醉酒。噫!恣欲甚矣!虽未能以幽冷摄心④ , 亦当以清寒炼骨⑤。
(节选自高濂《西溪道中玩雪》,有删改)
注释:①霁:雨雷停转晴。②瑶街:这里指大雪履盖的道路。③冲风:迎着风雪。④摄心:佛教语,指摄收放散之心。⑤炼骨:炼卓绝的品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余拏一小舟 拏: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便想拥衣炉火醉酒 拥:(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C、云归而岩穴叹(《醉亭记》)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知乐(《醉翁亭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往年因雪霁偶入西溪,竞得见世外佳景。(4)、甲文加横线处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几百年前西湖的那场雪,不仅有张岱遗世独立、独赏美景的闲情雅致,而且还抒发了;西溪道中雪后胜景,不仅让高濂得见世外佳景,而且在畅快肆意之后,最终感悟到的道理。 -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始闻秋风①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五夜飕飕③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④草拳毛⑤动,雕眄⑥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⑦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此诗作于刘禹锡晚年。②玄蝉:秋天的蝉。③飕飕:形容风声。④边:指边塞。⑤拳毛:指马身上卷曲的毛。⑥雕眄:一种猛禽。:斜视。⑦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1)、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甲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简析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的情感。知识卡
笛默: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默》。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可马氏集团杀,向秀经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荣、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下观看。等棋局终了,芥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请你结合乙诗尾联的诗句加以说明。 -
16、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阅读古诗文,我们会发现许多古人遇到事情后都有着良好的心态。欧阳修被贬滁州,“苍颜白发,① , 太守醉也"(《醉翁亭记》)的醉态,尽显太守与民间乐的酣畅与满足;李白仕途不得志,“② , ③ "[《行路难(其一)》]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苏轼与弟弟长期分离,“④ , 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对弟弟的祝福中体现了乐观旷达心态;韩愈面对朝奏夕贬的悲惨现实,仍然“欲为圣明除弊事,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坦陈心志,不辞衰老,老而弥坚。
-
17、下面是小语参加“自强不息”主题活动的演讲稿初稿。请阅读他的初稿,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有他人的帮助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勇敢拼搏,自强不息!
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让我们破除了国外敌对势力的长期孤立和重重封锁,而且让我们战胜了国内重大灾难的一次次袭击。
②这些胜利的最终取得,都需要无数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奉献牺牲。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诞生起,就一直勇敢地面对着来自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
④一些重大灾难来势汹汹,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每一次都能化险为爽,夺取胜利。
⑤我们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先后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没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难道会有战无不胜的凯歌高奏□时代呼唤我们,祖国需要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甲)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乙)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报效祖国。
(1)、文段口处标点有缺失,请将缺失的标点填入文中口处。(2)、文段中加波浪线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也 B、不但 而且 C、虽然 但是 D、因为 所以(3)、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表述有些乱,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表述最恰当的一项 (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③④⑤①② D、③⑤①④② -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光明媚,在河北省曲阳县盛和庄园的百亩花田里,雍容娇艳的牡丹迎风绽放,层层叠叠的花瓣中镶嵌着金色的花蕊,白的似雪、粉的若霞,千姿百态,(yāoráo)妩媚,摇曳生姿,勾勒出春日里的别样景致。
仲夏时节,衡水湖碧波荡漾,满目青翠,景色宜人。朵朵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初露芳容,有的全然盛开,与翠绿的荷叶____(抑扬顿挫/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秋高气爽,北戴河东经路道路两侧的玉簪花开正艳,它们的吐子娇莹 , 形似古代太子用的玉簪 , 婀娜(pīngtíng)地生长在枝叶间,显得高洁而与众不同,与道路周边的建筑、游园、绿植等相互映衬,别具特色。
寒冬腊月,当河北广袤的大地进入一片肃杀的时候,磁州水墨园梅香满园,空气中弥漫着暗香,沁人心脾。梅花们与徽派园林风格的建筑相呼应,在暖阳照耀下,似一位位翩翩君子,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āoráo) ②(pīngtíng)。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摇曳(zhuài) 广袤(máo) B、摇曳(yè) 广袤(máo) C、摇曳(yè) 广袤(mào) D、摇曳(zhuài) 广袤(mào)(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4)、文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9、依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
暑假到了,你一定也去了不少地方感受不一样的风景。请结合自身经历叙写一篇游记,写出你的旅游过程、独特感受和思考。注意抓住最富有特征、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可讲述旅途的故事或见闻:也可书写当地的民俗风情。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20、何为英雄?有人说,英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人。有人说,英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艰苦奋斗,长期坚持,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的准备。(1)、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品
作者
人物
他的梦想
①
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
②
《红星照耀中国》
③
毛泽东
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2)、请你从以上书籍中选择一本,向同学们推荐,并说说推荐的理由。推荐的书籍: , 推荐的理由:。
(3)、【观点论述】奥运健儿们十年复一日的汗水与付出,只为在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全红婵被指“疯疯癫癫”,李梦发烧未上场被群嘲,吴艳妮自信满满被批评过于“嚣张”……许多奥运健儿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