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淞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英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已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离击,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
吾辈始舣②近岸。断桥石碰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夏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吾辈纵舟,耐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
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①》)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舣(yì):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 是:这 B、拥毳衣炉火 拥:拥抱,抱着 C、席其上 席:坐 D、轿夫擎燎 擎:举(2)、下列对文章划线部分的句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B、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如呓如聋/如哑 C、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如呓/如聋如哑 D、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比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原红
张中杰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教援的战友方向。
④方向说,我听说高山为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⑤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⑥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未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⑦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未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⑨"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更咽了。
⑩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⑪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杨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⑫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⑬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⑭"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⑮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⑯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⑰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⑱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⑲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灾,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⑳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㉑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改因。万人空,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米来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㉒"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㉓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益报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㉔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照中留下最少的。
㉕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文中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2)、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3)、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
3、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会欣赏
李永健
①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②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与我们朝夕相处、休成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③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的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让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裤:但是,由于老师的见闻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鸣树巅”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鸣》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哺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语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⑤前几天,安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⑥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救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英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地培养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地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安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那是高山仰止,何等了得,而今,她自己就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美,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⑧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成、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人以正能量,甚至可以塑造人。
⑨能够正确、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颌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围绕家人的事例来阐述观点,下列各个事例中选文并未具体描写的是( )A、女儿用“辛苦”造句 B、女儿在作文里写鸡会上树 C、妻子询问饶宗先生的篆书 D、妻子临帖写字(2)、文章中有作者鼓励妻子提问的例子,若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下列最合适的一个是( )A、课堂上有学生提问,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老师不想浪费时间便让他课下请教别人。 B、一位绘画初学者拿着自己的画作去拜访知名画家,画家点评该画作内容毫无想象力。 C、怕水的小明第一次学习游泳时呛了很多次水,教练说能克服对水的恐惧已经很棒了。 D、女儿拿着图画书问爸爸现实中的毛毛虫长什么样子,爸爸说自己在忙,让她去问妈妈。(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写妻子的一次提问,以此引出第⑥段介绍妻子对提问的态度的转变,第⑦段写子因为好问而取得的进步。 B、由第⑥段中的“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可知,这一段写的是妻子经过我的引导虽然要提问了,但是仍然不喜欢喜欢提问。 C、⑤⑥⑦三个段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围绕着“我"对妻子的“欣赏”来写,通过妻子的进步,表现了“欣赏”的巨大作用,从而突出了"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的中心论点。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内容上收束全文,再次强调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这一中心论点。 -
4、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明代郑和下西洋,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主要通过三条路径逐渐流行起来。
②一是茶文化典籍的外译。在众多影响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典籍中,《茶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将茶籽和茶学典籍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的手抄本。《茶经》中有饮茶加盐的记载。煎茶、煮茶和制茶工艺在唐朝时期尚不成熟,煮出来的茶水苦涩,而放入适量盐之后可使茶水更加可口,直到今天,我国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茶里加盐的风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广西的油茶等。据记载,17世纪的日本也有往茶里加盐的相关描述,该国的梅子茶泡饭就是一个典例。
③二是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来华学习的留学僧最澄和尚归国后,将从天台山上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并借助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掌管崇福寺的永忠和尚曾长期生活于长安,他认为茶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高雅象征,在嗟峨天皇路过崇福寺时献上茶水。对茶叶印象深刻的嗟峨天皇开始下令在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茶叶。
④三是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唐宋诗人往往在茶诗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其茶诗所体现的理性色彩将茶性与人性相融合,而日本茶诗里的“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就是诗人追求高尚品德的书写,这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一脉相承。遗唐僧将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
(摘编自蒋莹、周文革(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
【材料三】
(1)、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感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来华僧侣的大力推广以及日本政府的支持。 C、中国茶诗为日本茶诗创作提供了基础,日本茶诗的创作也助力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D、我国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因为茶推动我国实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2)、面对材料二分析有误一项是( )A、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茶经》对茶文化传播影响重大。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有往茶里加盐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三条主要路径。 D、日本茶诗里体现的茶道精神,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3)、当下,中国茶文化要如何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5、“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班级将开展以:“不负青春,吾辈当自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体现"自强不息"主题的下联,完整的写在横线上。
共比高 峨眉 甘之若饴 书山学海 誓与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于金鸡争晨晖
下联:。
(2)、语文组准备选取一则符合“自强不息”主题的成语故事加入剧演,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卧冰求鲤 B、南柯一梦 C、刻舟求剑 D、闻鸡起舞(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而有同学说:“我家已经帮我准备好了一切,我'躺平'就好,不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请你从不同角度写出至少两条理由反驳他。 -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戏曲文学历史悠久,元明清是戏曲作家的时代,独领风骚六七百年。 B、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演者们红装素裹 , 身若青绿色的舞衣,长袖翻飞,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D、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一代天骄。
-
7、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冰封 莽莽 滔滔 嬴政 B、蜡象 晴日 素裹 稍逊 C、文采 风骚 恢宏 竞折腰 D、天骄 大雕 风流 原弛
-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游弋 (yì) 栖息 (qī) 轻觑 (xù) 铮铮作响 (zhēng) B、宽宥(yòu) 矗立 (zhù) 云霓 (ní) 费时弥久(mí) C、广袤(mào) 麾下(huì) 显赫(hè) 鸠占鹊巢(jiū) D、坍塌(tān) 困厄(è) 驰骋 (chěng) 自惭形秽 (suì)
-
9、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顶军帽
①红军长征路过村子时,村里的老人告诉阿柴,红军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看着红军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粮食,与乡亲们一起推磨、割草......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
②部队走得急,军装来不及发。阿柴对指导员说:“那军帽呢?头上没有军帽,算什么红军呀!”指导员摸着他的头,说:“别急,以后一定发给你!”阿柴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惦记着那顶神气的军帽。
③就这样,他跟着部队进了雪山。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宣传队的战士们在队伍中穿梭着,每当走过阿柴身边,他们总是会说:“ ____ ”听了宣传队战士的话,阿柴觉得翻过雪山并不困难。
④进入雪山后没多久,阿柴的鞋子就破得没法穿了。他的双脚很快就被冰雪冻得麻木了,双腿也慢慢被冻僵。它们开始不听他的指挥,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一样。“扑通”一声阿柴倒在了地上。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⑤指导员从后面赶过来,大口地喘着粗气。他看到阿柴那黄黄的小脸冻得发青,看不出一丝血色,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他急切地把阿柴无法动弹的双腿在怀里。阿柴摇摇头,目光暗淡地说:“指导员,这路太难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用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阿柴手里,说:“快吃,一切行动听指挥。”阿柴颤抖着接过了牛皮。牛皮下肚,阿柴感到身体暖和了一些。指导员把阿柴扶起来说:“站起来!你可以的。”阿柴慢慢地站了起来,但这时,他发现指导员的脚像是被冻在地上一样,迈不开半步。阿柴拼命帮指导员搓着双脚,又搬着指导员的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指导员终于缓过劲来,又能勉强迈开步子了。
⑥指导员拍拍阿柴的肩膀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阿柴说:“那可不一定,我行军速度可快了!”“要是你比我先翻过雪山,我的军帽送给你!”指导员认真地说。阿柴的眼睛亮了,二话不说,拄起木棍,迈开大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走了起来。虽然又冷又饿,可一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军帽,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指导员看着阿柴,心里想,年轻人是希望,是未来,他们一定要到达胜利的终点。指导员叫住了阿柴,不紧不慢地说:“阿柴,我看你还不一定能赢得我这顶军帽呢。”阿柴不服气地说:“指导员,我一定比你快!”对军帽的渴望让阿柴全神贯注,尽管走得吃力,但是每迈出一步都强而有力。
⑧指导员渐渐落在后面,他停下脚步,再次叫住阿柴。他庄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阿柴拒绝道:“我可不需要你让着我,我靠自己的真本事赢。”“哈哈,你已经赢啦!比赛到此结束,你看你比我往前多走了一大段呢。指导员又拍了拍阿柴的肩膀,微笑着说:“你快走吧,不要误了下山的时间。”
⑨阿柴虽然觉着指导员的话怪怪的,但是掩不住带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着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⑩过了一会儿,阿柴意识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回头看去,发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这么突然倒了下去,脸上还留着刚才的笑容。阿柴一下子跪倒在指导员身边,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指导员那冰冷的脸上。
⑪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阿柴的眼神却越发坚定特别是阿柴军帽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在弥漫的风雪中显得尤为耀眼……
(取材于俞春放《十四岁的长征》)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概括主要内容
第①段
第②③段
第④-⑦段
第⑧⑨段
第⑩段
阿柴边惦记军帽,边跟着部队进入雪山。
指导员牺牲,阿柴痛哭,但他眼神更坚定了。
阿柴的情感
不觉得困难
想放弃又重拾信心
(2)、联系上下文,将第③自然段中宣传队战士的语言补充完整。(3)、第⑧段划线句描写了指导员的言行,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导员这样做的原因。(4)、选出第⑤段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
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 , 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用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A、指导员的手冻得发抖,拿不出来熟牛皮。 B、指导员在犹豫该不该把熟牛皮给阿柴。 C、粮袋里有各种各样的粮食,要慢慢找。 D、仅剩的牛皮很小,指导员用冻僵的手费劲地找。(5)、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都描写了雪山,选出对其作用评价准确的一项( )A、第一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巍峨壮丽与辽阔。 B、第二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堆琼积玉的美丽。 C、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的阳光格外的刺眼。 D、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美景下掩盖了危险。(6)、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选出对“一顶军帽”为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一顶军帽”在文中多次出现,仅仅表现阿柴非常喜欢军帽。 B、“一顶军帽”由指导员传给阿柴,就是表现指导员信守承诺。 C、“一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了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D、“一顶军帽”是红军战士头上缀着五星的八角军帽,在苍茫雪地上显得最耀眼。(7)、你认为阿柴是一位怎样的小战士?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行多角度评价。(8)、本文并没有交代阿柴是否翻过了雪山。你推测阿柴能翻过雪山吗?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推测与依据。 -
10、在诗歌朗诵环节,有同学打算朗诵诗歌《七律·长征》请你阅读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请将诗歌内容补充完整。(2)、该同学给下列诗句划分了朗读节奏,其中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更喜/岷山/千里雪 D、三军/过后尽/开颜(3)、下面符合该诗歌朗读基调的一项是( )A、温柔婉转 B、慷慨激昂 C、低沉悲痛 D、清新舒缓(4)、下面是大家围绕诗歌内容的讨论,请你结合讨论内容,说说该同学选择朗诵这首诗的原因。小语:长征途中竟然如此艰险,革命先辈可真不容易!
小文:长征虽然不容易,但是我在诗中并没有感受到诗人的悲观情绪。
(5)、此次朗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传承革命精神”的思考。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段话,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铭记居安思危奋斗与时俱进
-
11、“缘”有多种意思,词语“无缘无故”的“缘”和“故”意思相同都表示因由、原因。下列和“无缘无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D、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12、下面是同学们的读后感,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高山流水 , 语言自然顺畅。 B、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要善于在生活中见微知著 , 从而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阅读名著时要用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内涵。 D、主人公到花甲之年才后悔年少时没有惜时读书,真是“莫等闲,自了少年头,空悲切”啊!
-
13、老师给同学们的赠言是“桐花万里丹山路, chú凤清于老凤声”。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句话中“chú”字的正确书写应该是( )A、刍 chú 喂牲口用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畜:~秣|反~。 B、雏 chú 幼小的, 生下不久的:~鸡|~燕|~形。 C、滁 chú 地名,在安徽:~河。 D、躇 chú 犹豫,拿不定主意:踌~。
-
14、梓涵准备制作反映我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红色诗词集”,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C、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15、活动演讲稿中带点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黎明的光洒向大地,顷(qīng)刻间驱散了无尽的黑暗。 B、在澄碧的白洋湖西南岸,革命烈士陵(líng)园庄严肃穆。 C、子弹如雹子一般,不间段地从战士们的双眸(móu)前飞过。 D、耄耋老人讲述着80多年前的悲壮战事,依然慷慨 (kǎngkǎi) 激昂。
-
16、根据拼音写词语,完成活动开幕词。
如果河北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昨天,在狼牙山上,五位英雄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顽强 dǐkàng , 英勇 xīshēng;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描绘出新中国的宏伟lántú! 今天,让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华民族fù xīng 伟业中彰显青春 fēngcǎi、gòngxiàn青春力量!
-
17、文学作品阅读
玉绽金莲
①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低调处世,技艺世代相传,不曾收外徒。
②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个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③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多年的老友村长老孙拿来一只玉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几乎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叹惋,然后仔细斟酌,他思忖:修得好,这玉碗的价值必定超过从前,修不好就彻底毁了。
④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琢磨,中间十多天只是描图样、制模具,最后十几天他才动手修复:将玉碗破损处轻轻抛光,熔化黄金,倒入磨具,定型取出,寸寸镶嵌 , 最后完善成品。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栩栩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做工精细,图案逼真,老孙似乎都忘记了这碗曾是件残品。
⑤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曾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曾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他心有波澜,说不清是喜是怒。
⑥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来找他修补。冯淳总不愿接活,拒绝的时候多,越拒绝,人家越求他,邻居们都不理解。只有儿子懂,父亲依祖训要好好守住冯家的手艺,守住制作金镶玉的澄明心境,活多,钱来得快,金镶玉就不精了。遗憾的是,做儿子的帮不上手,他似乎生来就手笨,也耐不住性子做“金镶玉”,只愿去城里闯荡。
⑦两个月后,两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在城里没法买房而耽误结婚,二是村里进行旧村改造,冯家要投入20万元购买新村居楼房……冯淳家收入有限,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与此同时,有好几个人找老孙求购“玉绽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知道了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他心里颇感不平。
⑧这年下半年,冯淳深居简出。最后,干脆闭门谢客,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⑨“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送来一个神秘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你不是早把它出手了吗?”“是有无数人想买,可我能卖吗?这是你的名声和手艺呀……我为什么到处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了!”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着老孙,突然间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拼,孙也急忙作拼回礼。
⑩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老孙在店门外静静看着这一切,眼中似有泪光在闪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2)、【分析探究】“玉绽金莲”是冯淳金镶玉的得意之作,也是他金店的名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他将作品和店名取名为“玉绽金莲”的深意。 -
18、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 ,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桌常平米,多作镗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绍圣初御史论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逆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初僦②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③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②僦:租货。③运甓畚土:搬运砖土。
(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比冠”与“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中的“比”意思一样。 B、.“寻”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义项:①寻找:②寻求、探究:③沿着,顺着:④不久。在“寻降一官”中的“寻”应该是“不久”的意思。 C、“果”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出,从耀,耀(tiào)亦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减价巢常平米”的“”应该为“出售、卖出”的意思。 D、“若将终身”中的“若”字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欣喜若狂”中的“若”来推断,应该是“好像”的意思。(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B、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C、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斥先朝 D、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4)、陈才智先生说,苏东坡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千年英雄,千古文人,千古风流,都可以作为这个“一东坡”的注脚。请你结合所选文言文,具体探究苏轼的“千古一人”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19、古诗阅读
周夜①
【唐】杜甫
岁幕阴阳催短景② , 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④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适等人均先后去世。②景:同“影”,日光。③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④漫:任凭,听任。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围绕夜宿西阁,从不同方面来写自己的所闻所感,气象雄浑,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概。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B、首联流露出作者的凄苦心境:冬季夜长日短,“催”字有韶光易逝之感:称所在地夔州为“天涯”,有自伤飘零之意。 C、颈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和“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诗人倍感悲伤,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夷歌数处起渔樵”中的“数处”一词将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不太真实,夜深荒僻之处,极少能听到渔夫樵子的歌声。(2)、这首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20、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是由明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指的是封建社会官场中官员这个群体。 B、《儒林外史》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那些深受封建科举毒害,为功名利禄裹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儒林外史》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人物形象:因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的“吝啬鬼”严贡生。还有故意让船家吃了“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的严监生…… D、《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正面的形象: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