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活动,阅读了不少关于成长的故事。请结合你的阅读,填写读书卡。

    小小阅读卡

    (1)、我最喜欢读的书是《
    (2)、我喜欢这本书中的故事或情节有:
    (3)、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理由是:
  • 2、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鲁迅先生也用这句话 ____",告诚我们要维承并发扬民族魂。(   )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C、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D、横眉冷对千夫指,倍首甘为蓿子牛
  • 3、下列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D、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4、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眨,。《七律 ·长征》
    (2)、  , 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 5、张羽和李红同学学唱京剧已经四年了,新年联欢会时他们同台亮相,演唱可谓 ( )。
    A、栩栩如生    高山流水 B、笔走龙蛇 轻歌曼舞 C、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 D、妙笔生花 入木三分
  • 6、京京在“成长”的演讲稿中写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烦恼就像是 bàn脚石,常常搞得我们不知所措。”京京忘记“bàn”字怎样写,下面是从《新华字  典)查到的几个“bàn”字,应选哪一项?把它选出来(   )。
    A、拌bàn用工具或手在混合物中反复翻动,使均匀。 B、绊bàn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 C、伴bàn①同在一起生活或活动的人。②陪着,伴随。 D、扮bàn化装成(某种人或物)
  • 7、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1)、(   )
    A、品德 B、篮 天 C、排山倒海 D、粉身碎骨
    (2)、 (   )
    A、抱愿 B、晶 莹 C、居高临下 D、暴露无迪
    (3)、 (   )
    A、日寇 B、洒 脱 C、别出心栽 D、自作自受
    (4)、 (   )
    A、谚语 B、斑 点 C、全神惯注 D、一望无际
  • 8、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三个不同,把它选出来。
    (1)、(   )
    A、供词 B、供 品 C、供认不讳 D、供不应求
    (2)、 (   )
    A、奋斗 B、斗 志 C、斗转星移 D、龙争虎斗
    (3)、 (   )
    A、调离 B、调 度 C、风调雨顺 D、调兵遣将
    (4)、 (   )
    A、穷尽 B、尽 快 C、应有尽有 D、尽心竭力
  • 9、在下列词语中,与“欲望”意思相近的是(  )。
    A、探 望 B、遥 望 C、愿 望 D、观 望
  • 10、 “探索”的“索”字有(  )画。
    A、十 二 B、十 一 C、 D、
  • 1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美观。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生命的yáo lán。家园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huǐ  huài 的。为了人类能长久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gòng  xiàn ,  在生活中,珍惜每一种zī yuán , 不要让它们因为我们的浪费而kū jié

  • 12、阅读理解

    有父子俱性刚 , 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注释]  ①刚:刚烈。②市:买。③值:遇到。④姑:暂且。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城门(将要) B、挺立良久(但是) C、汝姑肉回(拿着) D、子曰(告诉)
    (2)、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概括父子二人性格特点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遣子入城市肉。

    (4)、读了短文后,两位同学谈了谈自己的想法。

    小明: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小华:你也说了谦让是相互的,如果别人不让我,我干吗要让着别人呢?

    两位同学中,我更赞同的观点,理由是

    (5)、阅读短文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风趣幽默,却又引人深思 B、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呈现的 C、短文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对毫不让人的父子形象
  • 13、习作

    冰心的《忆读书》、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这些作家的读书经历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书过程中,你又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经历呢?请选择一件具体事例,写一写你的读书故事,与大家分享吧。
    ㅤㅤ要求:①题目自拟,分段叙述。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出你的读书感受,以及读书对你的影响。③语言表达清楚、正确,字数400字左右。

  • 14、文言文阅读。

    曾国藩谈读书

    ㅤㅤ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B、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在《古人谈读书》中朱熹提到读书有“三到”:。曾国藩对于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请你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完成信息图。
    《曾国藩谈读书》有志
    知学问无尽

     

    (3)、 “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以此猜测“河伯观海”也应该指的是的人。
    (4)、曾国藩作为读书大师,向我们介绍了读书的“三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你认为读书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写下自己的看法吧!

    盖学生读书,第一要  , 第二要  , 第三要 

  • 15、课外阅读。

    人间至味是鲜咸

        ①细细的竹刷蘸水,轻轻往陶泥炉里一抖,再一抖,又一抖,水汽氤氲上来。贴在炉壁上的白白的饼,吸了这水汽,渐渐就变了颜色。不过10来分钟,香味便弥漫满室。嗅一嗅,是咸香,中间还带了一丝甜意。这就是金华的酥饼。
    ㅤㅤ    ②人间至味是鲜咸。
        ㅤㅤ③其中的咸,来自梅干菜,这种又名“霉干菜”和“博士菜”的干菜,是青绿色的蔬菜经历了盐的腌制、太阳的炙热与风的干燥形成的。在那漫长的物资匮乏的岁月里,是许多农家赖以维生的下饭菜,以及许多浙中学子划粥断齑(jī)时的良伴,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存在记忆里家乡的味道——带着淳朴的泥土味的香。
    ㅤㅤ    ④其中的鲜,来自猪肥膘,充满了卡路里的充实感,是饥寒光景里许多人梦中流口水的至高美食。最适合用来做馅的,当然是金华两头乌的肥肉。当它被饱含菜油的精白面粉裹了,贴在炉壁上,一点点被果木炭逼出脂油来,这十几分钟的煎烤使得猪肥膘有了浓郁的香气、诱人的色泽与松脆的口感,咬一口便可得大满足。
        ㅤㅤ⑤婺州公园边上,一间小小的酥饼铺,店门前放了两个圆筒状的陶泥炉。做酥饼的师傅姓朱,外地人,今年40岁。他20来岁就到金华做酥饼学徒了。学这一行的原因是,那时还很年轻的他,觉得金华酥饼特别好吃。
        ㅤㅤ⑥泡面、揉面、擦酥、摘坯、包馅、刷饴、撒麻……朱师傅一道道工序做得行云流水。
        ㅤㅤ⑦最考验酥饼师傅的工序,当然是烘烤。制作好的饼坯,要一个个手工贴到炉壁上,每贴一个就要弯一次腰,一炉约200个饼坯贴下来,腰都酸了。更不用说炉火的炙热,把人烤得满头满脸都是汗 , 在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的日子里,更是让人闷出一身汗 , 贴完饼坯,整个人都似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 衣裳尽湿。
        ㅤㅤ⑧小伙伴们总是会围在店门口,等着一炉酥饼新鲜烤出来,那种咸中带鲜的香味足以令任何一个淘气的娃儿安静下来,静静守候。刚烤出来的酥饼吃着烫嘴,却没有人在乎这个,一大口咬下去,可以看到白色的猪肥膘泛着油光,明明亮亮地在眼前忽闪忽闪……

    (选自《金华日报》作者金璐有删改)

    (1)、“人间至味是鲜咸”,咸的味道来自于  , 鲜的味道来自于 。在 的岁月里,这两样食材十分重要,不由地令人想起朱用纯的这句话:; 
    (2)、联系上下文,对第③自然段中“带着淳朴的泥土味的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做梅干菜的人打扮很淳朴。 B、做梅干菜的人身上带有一股泥土味。 C、梅干菜闻起来像有一股泥土的气味。 D、梅干菜的味道代表着家乡的味道。
    (3)、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看到题目《人间至味是鲜咸》,我产生了疑问:“人间至味指什么?为什么说咸鲜是人间至味呢?”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
    B、读到第③自然段“划粥断齑”这个词时我不太理解但是不影响阅读,可以不管,先往下阅读。
    C、第③④自然段把金华酥饼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我要反复读一读。
    D、到“最考验酥饼师傅的工序,当然是烘烤”一句时,我就猜到这一自然段写的是酥饼的烘烤,抓住这一句关键句来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4)、第⑦自然段细致刻画了师傅烘烤酥饼的场景,注意加点的部分,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5)、类似第⑦自然段的场景,生活中还有很多,请你试着抓住细节写一写。
  • 16、课内阅读。

    松鼠(节选)

    ㅤㅤ①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ㅤㅤ②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ㅤㅤ③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选文介绍了松鼠的习性,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照样子分条写下来。

    (2)、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完成填空。

    材料链接:

    ㅤㅤ松鼠营巢居生活,也可以利用树洞和鸟巢。每个个体通常同时占有2﹣3个巢。巢大部分营建在距地面8﹣16m的树枝上,靠近树干或者位于树枝分叉处,直径约30cm。

    材料链接的内容对应的是选文第 自然段,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段文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不同。链接的材料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提供了明确简洁的信息。而选文则详细地描述了松鼠搭窝的过程:搬木片→错杂放置→。这表现出了松鼠的 

    (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字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 17、整本书阅读。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很多民间故事,来“民间故事展”里分享与交流吧。

    (1)、民间故事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民间故事展区,展出了同学们的阅读成果,请你找出下列阅读成果对应的故事(填序号)。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白蛇传》

    C.《孟姜女哭长城》

    D.《牛郎织女》

                    

                    

                    

                    

    》情节图

    》连环画

    》摘抄卡

    》书签

    (2)、你一定阅读过不少民间故事吧,向大家推荐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吧!

    推荐的民间故事

           

    主要人物

           

    简要说说印象最深的情节

           

  • 18、按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春春节马上要到了,班级内筹办“贺新春庆龙年”文艺汇演活动,请你加入节目筹办小组。

    (1)、春节,总能激荡起我们的家国情怀,在陆游的《示儿》中,爱国是“ , 家祭无忘告乃翁”,死后也不忘祖国统一;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是对统治者“我劝天公重抖擞,。”的真诚劝告,今天的我们将牢记自己的使命,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节选)》所说“故今日之责任,。”
    (2)、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饮水思源 , 不忘初心。这就叫 。(填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俗语)更应该勇敢地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能  前怕狼后怕虎的。(填与带点俗语意思相同的成语)新时代的小学生,还要珍惜时间,就像葛洪所说:“ , 不弃功于寸阴。
  •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巴德•舒尔伯格,他是英国著名的作家、编剧。 B、《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更能触动读者的痛心。 C、冰心,原名谢婉莹,是现代作家,被称为“世纪老人”,著有《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作品。 D、琦君在课后阅读链接中写的《留予他年说梦痕》中的内容,能帮助我们理解《桂花雨》中母亲所说的话的含义。
  • 20、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____。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