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统测试卷
试卷日期:2025-04-09 考试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海鹏研究组同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重点实验室潘逸萱研究组合作,依靠快速极小时间溯祖这一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新理论;获得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研究指出,在距今93 万年前,人类祖先由于早、中更新世过渡期自气候剧烈变化,在短期内丧失了约 98.7%的群体成员,这导致人类几乎灭绝。在此后长近11.7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平均成年个体数仅为 1 280,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在大约81.3万年前之后,人类祖先的群体又快速恢复,群体规模增加了约20倍。人类几近灭绝后又迅速恢复的月因是对火的使用,这在以色列发现的约79万年前的考古证据中得到证明。此外,其他因素,女气候变化,也可能是人口迅速恢复的推动力。
更早的还有一个人类几乎灭绝的假说,是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斯宾塞·威尔斯团队、以色列研究团队和IBM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研究了15万年前至9万年前期间在非洲南部出现的狩猎人部落科伊桑人和游牧部落科伊科伊人的线粒体DNA,然后再与从全世界五十多个不同地区采集的上千例人体DNA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人类在约7万年前经历过一段濒临灭绝的时期,当时只剩下约2000人。
这两项研究提醒人们,人类演化至蔚为大观的今天具有某种幸运和偶然。且由于现代人都是从那时的一两千人繁衍而来,因而降低了现代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相比之下,随便一组黑猩猩的基因差异,都比地球上现有人口的基因差异明显。
(摘编自张田勘《早期的人类差点灭绝,还不止一次》)
材料二:
回望人类过去数万年的历史,各式各样的人口波动其实并不少见。2024年5月,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历史研究发现,史前发生的各类堪称危机的干扰事件,譬如气候变冷、干旱等,反而在其后提高了社会抵抗人口衰退的韧性。参与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小林解释道,面对频繁的干扰,人口恢复力反而得以增强,这与生态学家研究森林历史时看到的模式相似。虽然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还很难对人类社会呈现出这种机制的成因做出确切解释,但人类先民在面对衰退时做出的应对策略,可能是背后的驱动因素。
任小林曾对中原地区史前时代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过大量研究,在他看来,正是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诞生,增强了社会的适应能力,极大促进了早期青铜时代中原地区人口的增长。“我们在中原地区的研究发现,面对全新世晚期气候干凉化带来的食物资源短缺,第一,先民们把农作物经营范围扩展到粟、黍、小麦、大豆和水稻‘五谷’兼作,从而降低了依赖单个作物的风险;第二,建立王权国家,实现人口聚集,从而有利于保护生产和生活资源。”
根据最新的考古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牲畜的多样性和政治类型等因素,也都会间接影响衰退中人们的恢复力,而土地利用模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华夏大地,近年来科学家根据植物考古的证据,提出一条串联起农业起源地带的“中国弧”。它包括大兴安岭南麓、燕山南北、太行山东麓、环嵩山等地区,往南经长江中下游延伸至南岭北麓,是一条孕育中国早期农业的山麓地带。据任小林介绍,从“中国弧”开始,华夏文明中的土地利用一直与人口的发展情况相呼应。从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后,仰韶时代土地开垦规模的逐步扩大,到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的龙山时代,河谷和平原地带的进一步开发,农业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为夏商周广域王权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但到了西汉时期,随着黄河中下游地区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发殆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汉代之后,土地开发逐渐南移。历经唐宋,南方的人口开始超过北方。而随着明代引入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人口开始剧增,也迫使人们开垦了一些山区、湖区等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可以说,人越多,土地开发强度越大。
但随着土地利用的强化,供养人口数量的增长,历史案例证明,发生更严重崩溃的风险也会增大。而导火索除了一般的气候和迁徙等因素,战争和火山爆发等极端事件也是一类显要的外部诱因。事实上,相较于史前时代气候环境对人口发展的主导作用,周代之后,人口受到战争的影响巨大。研究人员估计,战国晚期和秦汉之际的连年战争,使得人口损失过半,到西汉初年只剩约1400万。但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人口增长迅速,到了西汉晚期,人口峰值已接近6 000万。
环境科学家对中国历史上王朝崩溃的研究还表明,火山爆发所引起的短期气候剧变,可以与战争等积聚起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叠加,对社会的崩溃和重组形成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很小的冲击也可能成为最终崩溃的原因,造成人口的损失,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下降。面对这些人类历史上造成人口波动的干扰因素,我们需要有一种辩证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培育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人口的韧性和恢复力,为扭转颓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摘编自王江涛《人类祖先如何应对人口衰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极小时间溯祖理论与以色列发现的考古论据共同证明了人类大约在80万年前几近灭绝。 B、斯宾塞团队等提出的人类几乎灭绝的结论还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有相关论据的证明。 C、现代人群的遗传相对较单一是因为人类曾遭遇不止一次差点灭绝的困境,导致繁衍基数变少。 D、人类会因气候剧变等因素而短期内人数骤减,而恢复起来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抵抗人口衰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不断适应、改造环境而得以壮大,说明人类的生存能力胜过其他任何生物。 B、森林也与人类一样,遇到危机干扰,恢复能力反而得以增强,体现了“物竞天择”的原则。 C、“中国弧”指的是一条孕育中国早期农业的山麓地带,其出现印证了“哪里土地开发多,哪里人口就多”的观点。 D、土地利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提高了人口供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因抢夺土地等资源而发生战争的风险,从而导致人口减少。(3)、下列对材料内容与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针对“人口数量”问题进行了阐述,材料一主要谈的是自然干扰对人口减少的影响。 B、材料一以分—总式结构,层次清晰地介绍了早期人类的两次几近灭绝的情况,有庆幸,更有警示。 C、材料二以华夏文明应对人口衰退的策略为核心例证,既突显了华夏文明的典型性,也彰显了民族自豪感。 D、世界总体生育率下降导致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比十年前预测减少了大约7亿人,这一事实有可能是材料二写作的动机。(4)、以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为例,梳理人类祖先应对人口衰退的策略。(5)、从两则材料的结论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类发展的启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坐爬犁去可可托海(节选)
李娟
那两天过寒流,刮了几天大风,大雪封路了。可我们面粉吃完了,蔬菜也早就断了好几天,非得下山大采购一趟不可。我妈对两个来店里买东西的顾客说了这事。不到半天,整个桥头及附近几个村子都传遍了这个消息。傍晚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四处打听着找到我们家。他推门逆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吃晚饭。
他个子瘦高单薄,面容黯淡,眼睛却又大又亮。可是这双漂亮的眼睛却一点儿不知道该彳哪里看似的。我们和他说话,他上句话盯着天花板回答,下句话就盯着墙壁回答,还不停地吸氵着鼻子,很紧张的样子。
后来才问明白,原来他家有马拉的爬犁,可以送我们下山。我们很高兴,很快商量好了价钱,说好明天早上新疆时间七点左右出发。那样的话中午就可以赶到下游的可可托海镇了。
当时我们一家人正围着一张一尺多高的小矮桌吃晚饭,桌上只简单地摆着一道咸菜。灯光昏暗。所有的事宜都商量妥当了,可那人还在旁边待着,好像还在等着什么似的。我们也不好意思在他的注视下继续吃饭,一个个端着碗,筷子拿在手上——实在很不舒服,就等着他走人。
食物简陋,我们又是汉餐,不好叫他坐到一起吃。
后来我妈起身从柜子上拿了个皱皱巴巴的苹果给他。他连忙推辞了一下再接过来。往衣襟上擦一擦,却不吃,而是揣进了怀里。我们想他可能想带回家给孩子们吃。在桥头,冬天能吃到苹果是很不容易的事。于是我妈把剩下一个更皱的苹果也给了他,可是他又塞进怀里了。
我妈就让我去商店里多取一点出来。我穿上外套走进黑咕隆咚的夜色,摸到马路那边的商店打开门,用一只纸盒装了五六个苹果。回家后我把盒子递给他。他打开看了一眼,吓一跳的样子,立刻还给我们,说什么也不要。然后一边解释着什么,一边急急忙忙打开门走了。
第二天,那人准时来了。他还在爬犁上铺上了一条看起来很新的花毡。我和我妈穿得厚厚的、圆鼓鼓的出了门。但仍然不放心,就又带了一床棉被。我们两个人坐在爬犁上,并排裹在被子里,紧紧地靠在一起,刀枪不入。那个赶马的人看了,只是笑了笑,说:“这样很好。”然后出发了。爬犁在雪地上稳稳地滑动,最开始的一瞬间有些眩晕。
早上没有什么风,天空晴朗新鲜。裹在棉被里真是暖和,真是舒服死了。但是,很快发现……一路上迎面来往了五六架爬犁,坐爬犁的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但没见着一个裹着棉被上路的……况且,我们的被子又那么扎眼,还是大红方格的。这一路上真是要多丢人就有多丢人。
我只好把头也缩回被子,装作这个被窝里只有我妈一个人的样子。
爬犁只有三十厘米高,我们简直是紧贴着大地滑行,异常敏锐地感觉着雪路最最轻微的起伏,久了便有些头晕恶心。我一向晕汽车,晕船,晕秋千。想不到还会晕爬犁,真是命苦。
雪野无边无际,西面的群山在初升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天空是深邃优美的蓝色,大地是浑然的白。没有一棵树木,除了河谷边突然蹿起的一群乱纷纷的乌鸦和匆匆迎面而过的几个骑马人、几架马爬犁,整个世里就再也没有其他的颜色了。打量着这样的世界,久了,肯定会患上雪直症的。而打量过这样的世界后,再低头看自己的衣服,衣服的颜色像捂了一层雾气似的,黯淡陈旧;又像放大镜下的事物,纤毫毕现。恍惚而清晰——这两种原本对立的感觉到了此刻却一点也不显矛盾。
昨夜风一定很大,路面多处地方都被刮来的雪埋住了。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没膝深的大窟窿,拔都拔不出来。马也不愿意走这样的路似的,赶马人不停地吆喝着,用长鞭用力抽打,才勉强前行。
从桥头到孜尔别克塔努儿村,不过十几千米路程,却花了四个多小时。但是一过孜尔别克塔努儿,路面上的积雪刚刚被村里的推土机挖开了,这才能加快速度前进。
被刮上路基的雪堆,有的地方高达一两米。推土机可没法把雪全部推净,只是在雪堆里掏了个通道,不到两米宽,只能通过一架爬犁。我们的爬犁驶入这条雪的通道,两面的雪壁高过人头,蓝天成了光滑明净的扁长一溜儿。
速度一快,迎面吹来的风便大了一些。但是我们浑身暖洋洋的,蜷在爬犁上,兴致勃勃地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马蹄溅起的雪屑在头顶飞扬。赶马人早就脱去了外套,只着一件红色的毛衣,高扬着长鞭。
快到可可托海时,爬犁驶进一条长长的林荫道。两边全是高大的白杨,挂着厚厚的白雪。透过林带,田野平整,乡间小路白得闪光。远处的房屋也是白的,一团一团地分布着。唯有门窗黑洞洞地嵌在上面。
这条美丽的林荫道似乎永远也到不了尽头。我躲在爬犁上,忍受着一阵一阵袭来的眩晕,开始歪在毡子上打瞌睡了。但这时爬犁向左拐了一个弯,我连忙又爬起来往前看。过了一座很长的水泥桥后,路两边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房屋。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前方矮矮的秃石山脚下的楼房——可可托海到了!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帮我们赶爬犁的那个男人身材瘦高单薄,面容黯淡,说话拘束,这里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了他十分质朴的形象特征。 B、那个男人接受了“我”妈给的那个更皱的苹果,却拒绝了“我”给的五六个好的苹果,原因是“我”打击了他的自尊心。 C、坐爬犁去可可托海时,“我”总要忍受着一阵一阵袭来的眩晕,心情一直是低落、懊悔的,还以“真是命苦”来自嘲。 D、文章以“可可托海到了”为结尾,照应了前面“那样的话中午就可以赶到下游的可可托海镇了”,使得文章结构完整。(2)、关于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野、群山、天空、大地构成了一个和谐整体,强化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B、雪野无边无际与后文行路的艰难形成呼应,从而突出赶马人高超的技巧。 C、本段用了诸如“蓝”“白”等颜色词语来描绘事物,很符合当时情景。 D、“恍惚而清晰”本相互矛盾,但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体现了生活哲理。(3)、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说: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展现了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①以“那两天过寒流,刮了几天大风,大雪封路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又为下文写坐爬犁去可可托海的路途艰难做铺垫。②“面粉吃完了,蔬菜也早就断了好几天”既写了去可可托海的原因,又引出驾驶爬犁的男人出现以及“我”家与此人交往的故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欢哗。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玭,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扬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选自《盐铁论》,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E请削之曰以尊G京师H万世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赞许、嘉奖,与《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嘉”意思相同。 B、良,甚、很,与《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良”用法相同。 C、固,本来,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D、所以,用来,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在他更改了三十多章法令后,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 C、邓公认为诸侯反叛是由于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了他们的土地,斩杀了晁错就可平定。 D、商人弦高欺骗了秦国,却是郑国的忠信之臣;晁错忠于汉室而成为吴、楚诸侯的仇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②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5)、《盐铁论》赞同还是反对晁错削藩?具体评价如何?请简要说明。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 寻 梅
戴复古
寄声说与寻梅者,不在山边即水涯。
又恐好枝为雪压,或生幽处被云遮。
蜂黄涂额[注]半含蕊,鹤膝翘空疏带花。
此是寻梅端的处,折来须付与诗家。
[注]蜂黄涂额,为唐代一种宫妆。这里指宫中女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寄语形式,首联开门见山,以行家口吻指明了寻梅的最佳地点。 B、颔联中的“恐”字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生怕积雪压折了梅枝。 C、颈联以梅花来写宫中女子的容貌美丽,以鹤膝翘空的动作来写梅枝横斜。 D、尾联在细语叮咛中再次表露了诗人的爱梅之心,照应了篇首,启合自如。(2)、有人认为戴复古之诗体现了“俗”的特征,请结合本诗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学们来到海边举办中秋篝火晚会,看到天上月光皎洁,大海潮起潮落,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朗诵起《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 ”。(2)、描写音乐既可直接描写,也可间接体现,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就是从侧面来体现箫声的魅力。(3)、青山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巨烈而频烦的火山活动,地下炽热的泉水将熔解在其中的盐分带到地表,毒蜡的太阳又无情地将水分快速蒸发,于是达洛尔的地表就留下了盐层。那一层又一层的盐,经过长时间堆积,让达洛尔大部分地区的盐层足有一千米厚。更令人惊叹的是,( 甲 ),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相互交织,构成一大奇景。这些盐层还有多种形状,有的像大理石雕成的莲叶,有的像发酵的奶酪,还有的像被虫蛀过的牙齿……它们在阳光下闪着别样的光辉,仿佛一个巨大无比的调色板。
①从地下源源不断的热泉喷涌而出,②太阳无法将水分完全蒸发,③低洼地区五颜六色的硫磺湖得以形成。④雨季时,硫磺湖会更显美丽。⑤不过,硫磺湖上不断冒出的气泡和热腾腾的烟气提示着人们,⑥湖水酸度极高,⑦某些湖水含酸度甚至超过90%以上,⑧只可远观而不能以身试水,⑨稍有不慎,脚下的鞋子就会强酸腐蚀。
对摄影师而言,达洛尔的硫磺湖是 A 的天堂,许多人慕名而来。清晨,( 乙 ),盐层在晨光中 B , 塑造出一个梦幻的仙境。傍晚,落日余晖映照在硫磺湖上,整个湖面泛起金光。
除了盐矿和硫磺湖,达洛尔还有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泉涌发出汩汩的闷响,间歇泉像鱼儿一样吐着泡泡,盐类结晶是一座座小型盐山,析出的硫磺如同散落满地的片片菊花花瓣……而在达洛尔的盐山区,一处峡谷在盐壳上 C , 非常突兀。
此外,位于达洛尔火山以南15千米处的阿萨尔盐湖一望无垠,附近是茫茫戈壁滩,没有任何建筑物,日出日落时分,这里就是埃塞俄比亚的“天空之镜”。
(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画横线 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许多叠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 ——《截树》
以上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