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雅培粹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试卷日期:2024-12-08 考试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 B、火力发电 C、玻璃破碎 D、滴水成冰
  • 2.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倾倒液体 D、过滤
  •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及其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质量报告中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差 B、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可用作燃料 C、空气中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污染空气 D、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 4.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D、二氧化碳和于冰都不支持燃烧——相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5. 生活中“高钙奶”“钙铁锌口服液”中的“钙”、“铁”、“锌”是指(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D、分子
  • 6. 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排放 B、为防止水体污染,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生活污水可以任意排放 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7. 2024年5月15日是第31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也是全国普及食盐加碘30年,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食盐加碘防疾病,平衡营养健康行”。市售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3 C、+5 D、+7
  • 8. 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某种杂质X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X__CaSiO3+CO2 , 其中X的化学式是
    A、Si B、SiC C、SiO2 D、O2
  • 9.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书写文书档案用碳素墨水,是由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燃着的煤炉会产生CO,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中毒 C、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的分子结构形似足球 D、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使CO2转变为CO
  • 10. 紫苏醇(C10H16O)可抑制肿瘤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紫苏醇属于氧化物 B、紫苏醇中共有27个原子 C、紫苏醇中碳与氢元素质量比为5:8 D、紫苏醇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 11.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 B、活性炭吸附——用于净化水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 12.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0

    18

    反应后质量/g

    2

    x

    30

    26

    A、x的值一定为3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乙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比为9:4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 13. 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焦炭还原氧化铜,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 14.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水和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D、水和酒精——闻气味
  • 15. 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发生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物中包含1种化合物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 16. 铜的冶炼有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两种。
    (1)、火法炼铜需要使用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根据其主要成分的组成元素,推断用黄铜矿炼铜过程中产生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填化学式)。
    (2)、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则可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 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你回答:
    (1)、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 , 请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2)、经过下图装置净化后的水,生活中还可以通过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18.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2)、图2中C粒子属于(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图2中与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字母)。
  • 19.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被誉为21世纪“黑色材料”的石墨烯(如图1),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由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其化学性质类似于石墨。工业上可采用甲烷气体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它比钻石还坚硬。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促进新陈代谢。另外,石墨烯中的含氧基团能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实验人员研究不同面料中掺加石器烯后的抗菌效果(如图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功能化的石墨烯以及石器烯的复合材料在智能生活、电子材料、生物医学、环保监测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1)、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
    (2)、从图2可知掺加石墨烯后,面料的抑菌率显著(填“增强”或“减弱”)。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石墨烯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B、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 C、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石墨烯 D、面料的抑菌率与菌体种类有关
  • 20.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世界上首次使用甲醇(CH3OH)作火炬燃料,实现了“零碳”排放。制备甲醇与甲醇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

    (1)、制备甲醇的反应中催化剂可使用氧化铝,其化学式为 ,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即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甲醇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从图示分析,亚运火炬能实现“零碳”排放的原因是(填物质名称)实现了循环使用。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 21.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代号)。
    (3)、检验气体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 , 则是二氧化碳。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应在试管口放一团
  • 22.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资料信息】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遇水会变为蓝色。

    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

    【结论】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________。

    任务二:探究高低蜡烛熄灭顺序

    (2)该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两组实验。一组是将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燃着的蜡烛的烧杯里(如图甲);另一组是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如图乙)。甲图实验中低处蜡烛的火焰先熄灭,高处蜡烛的火焰后熄灭。由此可证明CO2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乙图实验中高处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低处蜡烛的火焰后熄灭。面对这一异常现象,小组同学又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处的蜡烛先熄灭?

    【猜想假设】

    猜想1:高处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烧杯上层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

    猜想2:高处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烧杯上层氧气的浓度不足。

    【实验1】

    (3)为了验证猜想1,小组同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两种气体所占体积分数分别为80%和20%,将燃着的小蜡烛伸入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正常燃烧,从而证明猜想________不正确。

    【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2,小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下列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圆筒形玻璃容器中放置3支不同高度的蜡烛,摆放位置如图所示。a、b、c三点均放置氧气、二氧化碳和温度三种传感器。

    ①设置好传感器。

    ②点燃蜡烛,迅速封盖并开始采集数据。

    ③观察蜡烛熄灭顺序并记录熄灭时间。

    ④待3支蜡烛完全熄灭。曲线趋于稳定时,停止数据采集。

    【实验数据】

    Ⅰ.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蜡烛高度

    高(30cm)

    中(20cm)

    低(10cm)

    熄灭时间

    106s

    164s

    199s

    Ⅱ.不同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相应数据如图:

    【解释与结论】

    (4)实验2中3支蜡烛放置位置的俯视图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5)通过以上实验可推测猜想2是正确的。请结合图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相关数据及变化趋势解释说明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消防教育常提及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提出这一逃生技巧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同学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得知: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8%时人会感到不适,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易使人在火灾中窒息。此外,高温也是火灾中使人伤亡的另一主要原因。

    (6)本实验同时也证明了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结合传感器数据分析其依据是__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 23. 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为100.9g,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g。
    (2)、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