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实验学校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阶段性练习二)试卷

试卷日期:2024-12-19 考试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

  • 1. 默写古诗文。
    (1)、 , 不觉船移。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被灭亡是因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朱敦儒在《相见欢》中写中原沦丧的现实,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从而抒发痛切地质疑和无望的感叹的句子是:;当我们流连于自然美景,迟迟不愿离去时,可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来表达这种感受。
  • 2. 阅读下面“寻找身边最美文化遗产”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场白,完成小题。

    文学之美,在于用美的心灵,写出美的文字。美在独特的情感体验,那①(pán)跚着走到铁道边去买橘子的背影,读来让人②(sù sù)落泪;美在多彩的自然景象,③(jué)强挺立的白杨,鲜腴的菌子,颇能撼动人心;美在卓越的建筑人文,古朴美观的赵州桥、(甲)的苏州园林、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无不流露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美在严肃的科学探索,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寻觅丰富的生命历程。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pán跚    ②sù sù ⑧jué  强挺立

    (2)、根据语境,为甲处选择正确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B、自出心裁 C、妙手偶得 D、鬼斧神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3. 文学活动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为了培养大家对文学的兴趣,你们班成立了四个文学兴趣小组:诗中探幽、梨园戏剧、散文拾贝、小说寻宝。
    (1)、请你参与其中一个兴趣小组,并给这个小组提出两种活动形式。
    (2)、班上要布置一个文学角来设立文学书架和文学展示墙,需要你请班上极具绘画功底的王同学设计一幅画点缀。绘画要求简洁、美观、大方,墙和书架协调,还要体现文学角的特色。你会对他怎么说呢?

二、阅读。

  • 4. 阅读

    【甲】

    景春回:“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黄勋,字有功,南海人。幼有至性。母殁,家贫无以为葬。勋不忍,为人佣书得钱以葬,乡党异之。

    绍兴二年登进士第,初授永福丞。勋涤滞除弊,代贫民还积逋八千三百余缗 , 民欢呼再生。勋知新昌县。郭外五里许,昏夜有杀人,无主名遗所剸刀。验之,皆豕膏也。值旱,遍索鬼神。勋集屠宰牲。一屠刃独新发于硼。讯鞠即伏,人以为神,当时号“循吏”

    勋为人博洽而深沉,最明经义。尝谓好义当如求官除欲当如祛病世以为名言。

     (选自《广东通志》,有删改)

    【注释】①积逋:累欠的赋税。②缗(mi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缗。③剸(tuán):截断。④硼:磨刀石。⑤讯鞠:审讯。⑥循吏:意思是指奉公守法、守法循理的官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岂不大丈夫哉    往之   富贵不能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勋不忍,为人佣书得钱以葬,乡党异之。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尝谓好义当如求官除欲当如祛病世以为名言
    (4)、在孟子是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黄勋能否被称作“大丈夫”。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卉(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舟(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衰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借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鹊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卉”,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1)、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汉武帝接因没有戴冠,躲进帐中不敢见拜见的臣子,可见,“冠”的庄严,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2)、 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3)、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就立下大志,要守家卫国,建功立业,于是他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越王,平定南方边境。

  • 6. 阅读

    难以逃脱母爱的法眼

    ①母亲节的时候,我买了一大捧康乃馨回家看母亲。父亲说“你妈又看不见,买这么多花干嘛?”我说:“妈喜欢了一辈子花儿,她闻得到,就值得。”

    ②母亲在院子里“练功”,一招一式,认真严谨。几年来,她一直风雨不误,不敢有半点马虎,仿佛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

    ③母亲眼睛看不见已经快8年了,她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想起来我就满心愧疚。每当我游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总忍不住在心底生出一丝悲凉,若母亲还看得见,带她来,该有多好。

    ④这就是母亲的遗憾,如此境地,想着的还是如何照顾我们。尤其是吃,厨房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她做的饼是一绝,吃起来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无穷,以至于有一次我忍不住和母亲说,真想吃您做的蕙花饼啊!

    ⑤午睡的梦里都是她做的葱花饼的味道,醒来的时候还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⑥起床后,看到饭桌上竟然真的有一盘热气腾腾的葱花饼,这不是梦,原来真的是它的香味飘进了我的梦里。那是失明的母亲为我做的,我仿佛看到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抖开面袋子,舀面、加水、和面,又是怎样指挥着父亲生火、抹油、撒葱花。就为了自己儿子一个贪吃的念想,她在黑暗里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靠想象还原着自己的手艺。

    ⑦母亲在黑暗的世界里,一心向阳;母亲在寒凉的尘世中,一心向暖。

    ⑧小时候,我常常在网吧被抓了现行,也不知道是谁通风报信,母亲总是能够准确无误地逮个正着。我偶尔撒个谎,想出去撤个野,母亲眼睛毒辣,似乎总能读懂我的那点小心思,只要你和她的眼睛对视,就什么都别想瞒过她。

    ⑨我受到的一点儿伤害和委屈,在她眼里,就像衣服上掉落了扣子,或者破了一个洞,她总是无声地为我缝补,再悄然用她的爱,熨平。

    母亲的眼睛,从多年前的视线模糊到隐约可辨,终日挣扎在暗淡的光线里,直到有一天,终于连一丝一毫的事物都无法再看见。那一刻,母亲的眼睛,死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在她那里讨得半点“便宜”。很轻微的一声叹息、刻意隐忍的一个喷嚏,都会引起她的不安,她就会不停地叮嘱我吃药、喝姜汤,她把衰竭的视力转化为敏锐的听觉,依然对我“严加防范”。母爱的法眼恢恢,容不得我有半点差池。

    这就是母亲毒辣的眼睛,细致入微的爱。

     “老妈啊,你这是想练成武林高手啊!”我和母亲说。

    母亲笑了,却没有受到影响,仍旧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她的认真劲儿看着很好笑,而我却眼含泪水。母亲这么拼命地“练功”,的确是肩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让自己健健康康,不给她的孩子再添半点儿乱。

    母亲的眼睛死了,可是母亲的爱,永远活着。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的孩子,哪怕我已人到中年,哪怕她已白发苍苍,我依然还是她不放心的孩子。我是她寄存在人间的,用她全部光阴兑换来的,舍不得花的一张支票。

    (1)、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根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练功”→→母亲逮住在网吧的“我”→ →母亲发现“我”受到的一点伤害和委屈

    (2)、说说文章第②段“仿佛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中的“神秘的使命”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选文在第③段交代“母亲眼睛失明的时间长和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遗憾”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难以逃脱母爱的法眼”的含义。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大孔雀蝶为了结婚这个它生命的唯一目的,具备了一种奇妙的天赋。它能飞过长距离,穿过黑暗,越过障碍,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两三个晚上的时间里,它用几个小时去寻觅,去调情,如果不能逆愿,一切全都完了,极其准确的罗盘失灵了。极其明亮的灯火熄灭了。那今后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于是,它便缩到一个角落里,清心寡欲,长眠不醒,幻想破灭,苦难结束。

    ②蟋蟀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你一听就会猜想到它的振动膜是极其细薄而宽大的。如果它待在叶丛中无人惊扰的话,它的声音就不会变化,但稍有动静,这位歌手便立即改用腹部发声。

    ③蚱蜢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们特别喜欢肉食,但又像螳螂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这个蝉的剑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遇剂。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

    (1)、《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上述三段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
    (2)、《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生动有趣,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请你结合画横线句子分析。

三、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时间的长河中,岁月留下了无数的褶皱。它们如同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记,昭示着岁月的风霜和人事的沧桑:古籍泛黄封皮的褶皱,记录着文化的传承;老人沧桑面庞的褶皱,讲述着人生的跌宕;大自然高山奇石的褶皱,彰显着亘古的力量;青春日记本上的褶皱,演绎着成长的滋味……总之,每一道褶皱,都铭记着生命的美好与真挚。

    请以“    ▲    的褶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写词语或词组;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