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日期:2024-12-05 考试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和运用(21分)
-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诚然短暂,每个阶段却都是微miào▲的体验。它是一树花开的热烈,它是qiǎo▲然拔节的喜悦,它是风雨兼程的执念。诚邀你──生命的诗人,愿你在吟诵中,用声音唤醒文字,或慷kǎi▲激昂,或深情款款。自出心cái▲ , 获益良多。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微miào
②qiǎo 然
③慷kǎi激昂
④自出心cái
(2)、参考【课内链接】,结合语境,解释上述配文中的加点字。【课内链接】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良多趣味。(《三峡》)诚:
良:
2. 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填入古诗词名句。山间美景是良友,我们临清流而赋诗。“采菊东篱下,①”(《饮酒•其五》)。行走在辽阔的平原上,我们顿觉心胸开阔。“② , ③”(《渡荆门送别》)可有时,面对生活中的离别与挫折,我们不禁感叹“④ , 恨别鸟惊心”(《春望》);光阴流转,繁华易尽,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涌上心头,“⑤ ,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但正如狂风吹不倒松柏,困难也击不倒英雄。“风声一何盛,⑥”(《赠从弟•其二》)。最终,我们相信一定会迎来春风明媚、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⑦”(《钱塘湖春行》)。我们以惬意的情怀流连于自然,“微动涟漪,⑧”(《采桑子》)。与自然为友,不畏艰巨,无惧坎坷,相信诗和远方永远相伴。
3. 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1)、为保护文化遗产,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请问下列新闻拟写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字。当地时间11月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埃迪亚迪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31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3)、下面是小文同学你写的一段校园新闻报道,请为他修改。10月20号下午,A.八(1)班开展了《走进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B.不仅本次活动的
会场布置独具文化特色,而且环节设计也紧扣主题。同学们为了本次活动能顺顺利开展,都积极的进言献策,参与热情高涨。C.本次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①A处划线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将“”改为“”。
②B处划线句有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
③C处发现具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二、名著阅读(11分)
-
4. 名著阅读(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的作品,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 C、朱德在长征路上总是背着负伤的部下行军,即使在当国民党将领时,他的生活也和普通士兵一样朴素。 D、书中写到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在这次大迁移中,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最重大的事件是强渡大渡河。(2)、班委推荐你为八年级同学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推介活动,请你选择你最爱戴的英雄人物,讲述其在书中的英雄事迹并说说理由,60字左右。(备选:A.朱德B.徐特利C.贺龙)(3)、《昆虫记》既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又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请结合《昆虫记》中与蝉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
5. 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节选)
老 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儿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老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宿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你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细读文章第①段,说说母亲的“勤”是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来的。(2)、文章多处写到“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并参照示例,完成表格。语 句
情 感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里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①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②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
泪遮迷了我的眼
(3)、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链接材料】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活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
6.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者,遂于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 , 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有删改)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念无以为乐者 念: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尝:
④若人悟此 若:
(2)、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乙】两人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 诗歌鉴赏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 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两首诗都描写了松最初“小”,但是终会“”的特点。(选用诗中的词填写)(2)、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五、作文(52分)
-
8.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虑祸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道明“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而有人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顺境更能造就人才”,对此,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条理清晰、理由充分,100字左右)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不期而遇,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⑵具有真情实感;
⑶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
⑷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⑸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